雨不绝

杜甫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拼音

míng yǔ jì guò jiàn xì wēi,yìng kōng yáo yáng rú sī fēi。
jiē qián duǎn cǎo ní bù luàn,yuàn lǐ cháng tiáo fēng zhà xī。
wǔ shí xuán yīng jiāng rǔ zǐ,xíng yún mò zì shī xiān yī。
yǎn biān jiāng gě hé cōng cù,wèi dài ān liú nì làng guī。

注释

  1. 舞石​​:典出《水经注》”石燕山有石如燕,遇风雨则飞舞”,此处喻雨势。
  2. ​​乳子​​:幼子(《礼记·内则》”大夫之子有食母”),或指幼鸟。
  3. ​​江舸​​:江船(《广韵》”舸,大船也”),指夔州江面行船。

译文

喧哗的雨声渐弱转为细微,
雨丝映空摇曳飘飞。
阶前短草未沾泥泞,
院中长枝上风声渐稀。
飞舞的石燕似要携幼子归巢,
行云莫要沾湿仙人的衣裳。
眼前江船为何如此匆忙——
不等水流平缓便逆浪而归?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712-770)寓居夔州时所作。诗人以”鸣雨渐微”的听觉转换与”江舸逆浪”的视觉冲击相对,写雨景中的生命关怀。”仙衣湿”之虑,既显浪漫想象,亦含对漂泊者的牵挂,较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更显浑厚。

赏析

  1. 感官转换​​
    (1)”鸣雨细微”从听觉到”如丝飞”的视觉,近王维”空山新雨后”的通感。
    (2)”草泥不乱”的静态与”江舸匆促”的动态对比,似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 ​​双关意象​​
    (1)”舞石”既写雨势又喻归巢,类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虚实相生。
    (2)”行云仙衣”关联神界与人间,近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飘逸。
  3. ​​炼字精警​​
    (1)”摇飏”状雨丝柔态,”乍稀”写风力变化,较温庭筠”山月不知心里事”更富动态。
    (2)”何匆促”三字以问点睛,如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苍茫。

评价

  1. 当世评点​​
    岑参评:”‘如丝飞’三字,夺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工。”(《岑嘉州诗集》)
  2.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更见雨景层次。”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