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拼音
chuán dào dōng kē gǔ,shēn cáng shù shí jiā。
duì mén téng gài wǎ,yìng zhú shuǐ chuān shā。
shòu dì fān yí sù,yáng pō kě zhòng guā。
chuán rén xiāng jìn bào,dàn kǒng shī táo huā。
注释
- 东柯谷:秦州东部的山谷
- 藤盖瓦:藤蔓覆盖屋顶
- 穿沙:流过沙地
- 桃花:指桃花源
译文
听说东柯谷中,深藏着几十户人家。
对门的屋顶爬满藤蔓,竹林掩映下溪水流过沙地。
贫瘠的土地反而适合种粟米,向阳的山坡可以栽种瓜果。
船夫们互相提醒,只怕会错过这桃花源般的地方。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期间。诗人听闻东柯谷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
赏析
- 世外桃源的理想描绘
“藤盖瓦”与”水穿沙”的描写,展现自然和谐。这种理想化描写,较之现实记录更富诗意,与《江村》的田园描写相似。 - 农耕智慧的细致观察
“瘦地宜粟”与”阳坡种瓜”的农事经验。这种生活观察,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杜甫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 隐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恐失桃花”暗用桃花源典,不露痕迹。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直接引用更显自然,体现杜甫晚年用典的炉火纯青。 - 语言风格的清新质朴
“藤盖瓦”、”水穿沙”的白描,”宜粟”、”种瓜”的简朴,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又带有杜甫的生活气息。 -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
前六句实写东柯谷,后二句虚写桃花源联想。这种虚实处理,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杜甫的构思匠心。
评价
- 宋·黄鹤:”‘恐失桃花’四字,写尽避世者心理”(《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杜臆》)
- 清·杨伦:”后二句淡而有味,见避乱真趣”(《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