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迹三首·其二

杜甫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拼音

wǎn qǐ jiā hé shì,wú yíng dì zhuǎn yōu。
zhú guāng tuán yě sè,shè yǐng yàng jiāng liú。
shī xué cóng ér lǎn,cháng pín rèn fù chóu。
bǎi nián hún dé zuì,yī yuè bù shū tóu。

注释

  1. 无营:无所谋求
  2. 团:聚集
  3. 漾:荡漾
  4. 浑:完全

译文

晚起家中无事可做,不谋求什么,居所自然变得幽静。
竹林的清光聚拢了原野的秀色,茅舍的倒影在江水中荡漾。
放任孩子失学是因为他懒惰,长期贫困只能任凭妻子忧愁。
人生百年但求一醉,一个月不梳头又有何妨。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诗中反映了诗人暂时安居时的闲适生活和对贫困的无奈。

赏析

  1. 闲适生活的真实记录
    “晚起”、”无营”的描写,展现隐居状态。这种生活记录,较之刻意美化更显真实,与《江村》的闲适描写相似。
  2. 自然景色的细腻捕捉
    “竹光团色”与”舍影漾流”的光影描写。这种观察角度,较之泛泛写景更富新意,体现杜甫”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特长。
  3. 贫困生活的坦然面对
    “任妇愁”与”不梳头”的直白,道尽无奈。这种生活态度,较之刻意回避更显豁达,反映杜甫晚年的思想转变。
  4. 语言风格的质朴自然
    “从儿懒”、”任妇愁”的口语化,”团野色”、”漾江流”的凝练,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汉乐府的质朴,又带有杜甫特有的生活气息。
  5. 结构布局的散淡随意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看似松散实则浑然一体。这种结构,较之严谨章法更显生活本色,体现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创作状态。

评价

  1. 宋·刘辰翁:”‘一月不梳头’,写尽疏放真趣”(《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后四句似颓唐,实见真率”(《杜臆》)
  3. 清·仇兆鳌:”结句’不梳头’,非疏懒,乃忘形也”(《杜诗详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