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獠奴阿段

杜甫

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
郡人入夜争馀沥,竖子寻源独不闻。
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

拼音

shān mù cāng cāng luò rì xūn,zhú gān niǎo niǎo xì quán fēn。
jùn rén rù yè zhēng yú lì,shù zǐ xún yuán dú bù wén。
bìng kě sān gēng huí bái shǒu,chuán shēng yī zhù shī qīng yún。
céng jīng táo kǎn hú nú yì,guài ěr cháng chuān hǔ bào qún。

注释

  1. 獠奴阿段​​:杜甫在夔州所雇少数民族仆役(《华阳国志》”獠人俗好相杀害”),名阿段。
  2. ​​陶侃胡奴​​:东晋陶侃的胡人奴仆(《晋书·陶侃传》”侃有胡奴善射”),喻异才。
  3. ​​馀沥​​:残剩酒水(《史记·滑稽列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此处指争抢泉水。

译文

苍茫山林浸染落日余晖,
细长竹竿分引涓涓清泉。
夔州居民入夜争抢残流,
唯有这少年独去寻源不与人闻。
我病中口渴,三更时分白发回转,
听他传声接水,泉注湿透青云。
曾惊叹陶侃胡奴非凡——
更奇你这少年常穿梭在虎豹群!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712-770)在夔州时写给少数民族仆役阿段。诗人以”郡人争沥”的庸常与”竖子寻源”的孤勇相对,写对底层劳动者的赞美。”虎豹群”之喻,既赞其胆识,亦含对少数民族生存境遇的观照,较柳宗元《捕蛇者说》更显平等精神。

赏析

  1. ​​主仆映照​​
    (1)”病渴白首”的诗人与”穿虎豹群”的奴仆形成身份反差,近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阶级视角。
    (2)”争馀沥”的群体与”独不闻”的个体对比,似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 ​​意象经营​​
    (1)”竹竿分泉”的纤细与”湿青云”的壮阔并存,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
    (2)”落日曛”的暮景与”三更渴”的夜境衔接,近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炼字精警​​
    (1)”袅袅”状竹竿柔韧,”湿”字写泉涌力度,较王维”清泉石上流”更富动感。
    (2)”怪尔”二字以反语表惊叹,如韩愈”呜呼吾意其蹉跎”的顿挫。

评价

  1. 当世评点​​
    元结评:”‘穿虎豹’三字,可补《华阳国志》獠人风俗。”(《元次山集》)
  2.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柳宗元《童区寄传》更见士人平等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