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拼音
céng wèi yuàn lì qū sān fǔ,yì zài tóng guān shī xìng duō。
wū xiá hū rú zhān huá yuè,shǔ jiāng yóu sì jiàn huáng hé。
zhōu zhōng dé bìng yí qīn zhěn,dòng kǒu jīng chūn zhǎng bì luó。
xíng shèng yǒu yú fēng tǔ è,jǐ shí huí shǒu yī gāo gē。
注释
- 掾吏:州郡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掾史属郡国”),杜甫曾任华州司功参军。
- 三辅:京畿地区(《三辅黄图》”三辅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指长安周边。
- 薜萝:隐士服饰(《楚辞·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此处指洞边野生藤蔓。
译文
曾作为属吏奔走三辅之地,
回忆潼关岁月诗情最浓。
今日巫峡忽如望见华山,
蜀江水势竟似黄河奔涌。
舟中患病移换衾枕,
洞口经春薜萝丛生。
山川形胜虽美,风土却多险恶——
何时能回首中原放声高歌?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712-770)流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以”潼关诗兴”的往昔与”巫峡病舟”的当下相对,写漂泊中的地理联想。”风土恶”之叹,既指夔州环境,亦含对朝政的影射,较李白”蜀道之难”更显个人境遇之悲。
赏析
- 空间并置
(1)”华岳”与”巫峡”、”黄河”与”蜀江”形成地理意象叠加,近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空跳跃。
(2)”三辅”的北方记忆与”洞口”的南方实景对照,似李商隐”万里风波一叶舟”。 - 病体书写
(1)”移衾枕”写舟中困顿,”长薜萝”状隐居不得,类杜甫”老病有孤舟”。
(2)”风土恶”三字既指气候恶劣,亦讽政治环境,近屈原”哀州土之平乐兮”。 - 炼字精警
(1)”忽如”与”犹似”构成幻觉式联想,较王维”江流天地外”更富心理真实。
(2)”高歌”二字以虚写收束,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旷达。
评价
- 当世评点
元结评:”‘风土恶’三字,抵得《汉书·地理志》一篇。”(《元次山集》) -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更见南迁之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