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弱门何向,沙虚岸自摧。
日斜鱼更食,客散鸟还来。
寒水光难定,秋山响易哀。
天涯稍曛黑,倚杖更徘徊。
拼音
lí ruò mén hé xiàng,shā xū àn zì cuī。
rì xié yú gèng shí,kè sàn niǎo hái lái。
hán shuǐ guāng nán dìng,qiū shān xiǎng yì āi。
tiān yá shāo xūn hēi,yǐ zhàng gèng pái huái。
注释
- 曛黑:黄昏
- 徘徊:来回走动
译文
篱笆残破不知门朝何方,沙土松软河岸自然崩塌。
夕阳西下鱼儿争相觅食,客人散去鸟儿飞回枝头。
寒冷的水面波光难以平静,秋日的山间声响格外悲凉。
天涯边渐渐暮色昏沉,倚着手杖来回踱步思量。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诗人整理果林后移床赏景,面对暮色秋景,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孤寂之情。
赏析
- 暮色秋景的凄凉刻画
“寒水光难定”与”秋山响易哀”的视听描写。这种环境渲染,较之单纯抒情更富感染力,与《登高》的秋景描写相似。 - 孤独心境的自然投射
“客散鸟还来”的反衬,突显诗人孤独。这种情感表达,较之直接倾诉更显含蓄,与《旅夜书怀》的孤舟意象相通。 - 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
“日斜”到”曛黑”的时间推移描写。这种时间意识,较之静态写景更显深度,体现杜甫”乾坤含疮痍”的历史感。 - 行为细节的深刻象征
“倚杖徘徊”的动作,浓缩漂泊之痛。这种细节象征,较之直接言愁更富艺术性,与《登岳阳楼》的”凭轩涕泗流”异曲同工。 -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岸自摧”的沉重,”响易哀”的凄凉,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楚辞》的悲慨传统,又带有杜甫特有的顿挫。
评价
- 宋·刘辰翁:”‘响易哀’三字,写尽秋山神韵”(《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结句’更徘徊’,不言愁而愁自见”(《杜臆》)
- 清·仇兆鳌:”后四句渐入混茫,得《离骚》遗响”(《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