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其五

杜甫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拼音

dào miè rén huán luàn,bīng cán jiàng zì yí。
dēng tán míng jué jiǎ,bào zhǔ ěr hé chí。
lǐng jùn zhé wú sè,zhī guān jiē yǒu cí。
yuàn wén āi tòng zhào,duān gǒng wèn chuāng yí。

注释

  1. 登坛:登坛拜将
  2. 端拱:端坐拱手,指帝王垂拱而治
  3. 疮痍:战争创伤
  4. 领郡:担任郡守

译文

叛军虽灭却民生依旧动荡,残兵败将个个疑虑彷徨。
既已登坛拜将岂能名不副实,报效君王为何这般迟疑推搪?
新任太守个个面如土色,赴任官员人人借口推搪。
但求天子颁布罪己诏书,垂衣拱手抚慰百姓创伤。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社会动荡未息。杜甫在梓州听闻地方官员推诿责任,写下此诗希望皇帝能下诏安抚民生。

赏析

  1. 社会现状的真实揭露
    “人还乱”、”将自疑”的描写,直指战后乱象。这种社会观察,较之泛泛而谈更显深刻,与《石壕吏》的写实精神相似。
  2. 官员失职的尖锐批评
    “辄无色”、”皆有词”的刻画,入木三分。这种政治批判,较之委婉表达更显力度,体现杜甫”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精神。
  3. 政治建议的合理提出
    “哀痛诏”的具体建议,切实可行。这种治国主张,较之空泛议论更显价值,反映杜甫的政治智慧。
  4. 语言风格的直率犀利
    “名绝假”、”尔何迟”的质问,”愿闻”二字的恳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诗经》的讽喻传统,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痛。
  5. 结构布局的层层递进
    前四句写乱象,中二句批官员,末二句提建议。这种结构,体现杜甫”即事名篇”的叙事艺术。

评价

  1. 宋·刘辰翁:”‘愿闻哀痛诏’五字,写尽老杜忧国赤心”(《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后四句字字血泪,可作谏疏读”(《杜臆》)
  3. 清·杨伦:”结句’问疮痍’,仁者之言,蔼然如见”(《杜诗镜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