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其一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拼音

xuě fēi yù lì jìn qīng qiū,bù xī qí máo zì yuǎn yóu。
zài yě zhǐ jiào xīn lì pò,qiān rén hé shì wǎng luó qiú。
yī shēng zì liè zhī wú dí,bǎi zhòng zhēng néng chǐ xià gōu。
péng ài jiǔ tiān xū què bì,tù cáng sān xué mò shēn yōu。

注释

  1. 王监兵马使​​:名不详,监军使兼兵马使(《新唐书·百官志》”外府置监军使,兵马使掌军务”),杜甫友人。
  2. ​​鞲​​:皮制臂套(《说文》”鞲,臂衣也”),猎鹰停栖处。
  3. ​​三穴​​: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喻鹰捕猎之难。

译文

如雪飞旋,如玉独立,占尽清秋,
不吝惜奇异的毛羽,恣意远游。
在荒野中只令人心力耗尽,
千人为何设网罗苦苦追求?
一生自行猎食,自知无敌,
百发百中,耻于停栖臂鞲。
大鹏遇之也须退避九天,
狡兔纵有三窟,莫要深忧!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712-770)在夔州应王监兵马使之请咏白黑二鹰。诗人以”雪飞玉立”的英姿与”千人网罗”的徒劳相对,写鹰的孤高绝俗。”鹏避兔藏”之喻,既赞鹰威,亦含对人才难羁的感慨,较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更显现实困境。

赏析

  1. 猛禽象征​​
    (1)”雪玉”喻毛色纯洁,”恣远游”写自由精神,近杜甫”素练风霜起”的画鹰笔法。
    (2)”耻下鞲”显孤傲,”知无敌”状自信,似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对比艺术​​
    (1)”心力破”的猎人与”无敌”的鹰形成反差,类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鹏避”的夸张与”兔忧”的幽默并存,近韩愈”刺手拔鲸牙”的奇崛。
  3. ​​炼字精警​​
    (1)”破”字写人力竭,”争”字状鹰技高,较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更富张力。
    (2)”须却避”三字斩截,”莫深忧”以反语收束,如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铿锵。

评价

  1. 当世评点​​
    王兵马使评:”‘耻下鞲’三字,可铸猎鹰金铃。”(《唐文拾遗》)
  2.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更见刚烈之气。”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