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句·其三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拼音

wú shù chūn sǔn mǎn lín shēng,chái mén mì yǎn duàn rén xíng。
huì xū shàng fān kàn chéng zhú,kè zhì cóng chēn bù chū yíng。

注释

  1. 上番:指竹笋的第一批生长
  2. 从嗔:任凭责怪
  3. 会须:应当

译文

无数春笋在林中蓬勃生长,
柴门紧闭阻断行人来往。
我定要守着它们长成新竹,
客人来了也任他责怪,决不出门相迎。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诗人通过描写护笋成竹的执着,表达了对自然生命成长的珍视和对隐居生活的坚守。

赏析

  1. 生命成长的专注观察
    “满林生”与”看成竹”的呼应,展现对生命过程的关注。这种观察视角,较之静态描写更显深度,与《春夜喜雨》对自然变化的敏感相似。
  2. 隐居决心的强烈表达
    “断人行”与”不出迎”的行为,突显避世态度。这种情感表达,较之委婉陈述更显决心,反映杜甫乱世中的精神坚守。
  3. 语言风格的朴拙有力
    “密掩断”的力度,”从嗔”的直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汉魏古诗的质朴,又带有杜甫特有的倔强。
  4. 结构布局的层层递进
    从春笋生长到闭门谢客,情感逐步升华。这种章法,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杜甫”咫尺万里”的构思能力。
  5. 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
    诗人将”护笋”置于”迎客”之上,重构价值序列。这种自然观,较之单纯写景更显进步,与《除草》的生态意识一脉相承。

评价

  1. 宋·刘辰翁:”‘从嗔不出迎’五字,写尽隐者真态”(《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王维’闭门即是深山’意”(《杜臆》)
  3. 清·仇兆鳌:”结句倔强,见老杜本色”(《杜诗详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