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拼音
zì gǔ dào liáng duō bù zú,zhì jīn xī chì luàn wéi qún。
qiě xiū chàng wàng kàn chūn shuǐ,gèng kǒng guī fēi gé mù yún。
注释
- 鸂鶒(xī chì):水鸟名,形似鸳鸯
- 稻粱:指鸟类的食物,喻指人的生计
- 怅望:惆怅地远望
译文
自古以来觅食的稻粱总不够吃,
到如今水鸟们仍混乱争抢成群。
且莫要惆怅地凝望这一池春水,
更怕那归途被沉沉暮云阻隔难行。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在成都期间。诗人借春雁的处境,抒发了对战乱时代民生艰难和个人漂泊无依的感慨。
赏析
- 民生艰难的深刻隐喻
“稻粱不足”表面写鸟,实则暗喻百姓生计困顿。这种象征手法,较之直接议论更富艺术性,与《白小》”生成犹拾卵”的民生关怀相似。 - 自然意象的双重寓意
“鸂鶒乱群”既写实景,又喻社会动荡。这种意象运用,较之单一描写更显深度,体现杜甫”以物观世”的创作特点。 -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从”怅望春水”到”恐隔暮云”,忧虑逐步加深。这种情感处理,较之平面抒情更显真实,与《登高》”艰难苦恨”的沉痛相通。 - 语言风格的含蓄沉郁
“多不足”、”乱为群”的简练,”更恐”二字的转折,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 结构布局的今昔交织
首联古今对照,尾联情景交融。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纵深感,体现杜甫”诗史”的时空意识。
评价
- 宋·刘辰翁:”‘多不足’三字,写尽乱世民生”(《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后二句渐入混茫,得《楚辞》哀郢之致”(《杜臆》)
- 清·杨伦:”结句’隔暮云’,去国之情见于言外”(《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