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拼音
huáng hé běi àn hǎi xī jūn,chuí gǔ míng zhōng tiān xià wén。
tiě mǎ cháng míng bù zhī shù,hú rén gāo bí dòng chéng qún。
注释
- 海西军:指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所辖军队
- 椎鼓鸣钟:形容军威雄壮
- 高鼻胡人:指西域少数民族士兵
译文
黄河北岸驻扎着威震海西的唐军,
擂鼓鸣钟的声势天下闻名。
披甲战马嘶鸣不计其数,
高鼻深目的胡人士兵成群结队。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在蜀中听闻唐军收复河西后的感怀之作。诗中展现了盛唐军威,也暗含对胡汉混编军队的隐忧。
赏析
- 盛唐军威的磅礴展现
“椎鼓鸣钟”与”铁马长鸣”的视听描写。这种场面刻画,较之概念化歌颂更显震撼,与《后出塞》的军旅描写相似。 - 民族融合的客观记录
“高鼻胡人”的细节,反映唐军多民族构成。这种历史记录,较之刻意回避更显真实,体现杜甫”诗史”的写实精神。 - 隐忧情绪的含蓄表达
“动成群”三字,暗含兵力失控之忧。这种情感处理,较之直接议论更显深刻,与《留花门》的民族忧虑相通。 - 语言风格的雄浑质朴
“天下闻”的夸张,”不知数”的直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带有盛唐的雄浑。 - 结构布局的由宏入微
前二句写整体军威,后二句写具体兵员。这种结构,较之平面描写更富层次,体现杜甫”咫尺万里”的艺术概括力。
评价
- 宋·刘辰翁:”‘高鼻成群’四字,写尽天宝军容之变”(《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秦风·无衣》遗意而更见忧患”(《杜臆》)
- 清·沈德潜:”结句’动成群’,乱萌已见于言外”(《唐诗别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