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

杜甫

双峰寂寂对春台,万竹青青照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绵州始分首,江边树里共谁来。

拼音

shuāng fēng jì jì duì chūn tái,wàn zhú qīng qīng zhào kè bēi。
xì cǎo liú lián qīn zuò ruǎn,cán huā chàng wàng jìn rén kāi。
tóng zhōu zuó rì hé yóu dé,bìng mǎ jīn zhāo wèi nǐ huí。
zhí dào mián zhōu shǐ fēn shǒu,jiāng biān shù lǐ gòng shuí lái。

注释

  1. ​​春台​​:春日登眺处(《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指送别之地。
  2. ​​绵州​​:今四川绵阳(《元和郡县志》”绵州属剑南道”),杜甫送友至此处分别。
  3. ​​分首​​:即分手(《文选·苏武诗》”分首灞陵岸”),古人讳言”手”字。

译文

双峰静默对着春台,
万竿青竹映照离杯。
细草缠绵,悄然侵软坐席,
残花怅惘,偏在人前绽开。
昨日同舟何等难得,
今朝并马犹不思回。
直到绵州方才分手——
江边树影里还能与谁同来?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712-770)在蜀地送别友人时所作。诗人以”双峰万竹”的静景与”同舟并马”的动情相对,写春日送别的缠绵。”江边共谁”之问,既伤眼前离别,亦忧日后孤寂,较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显时空纵深。

赏析

  1. 情景相生​​
    (1)”寂寂春台”与”青青竹影”构建清幽背景,近王维”空山新雨后”。
    (2)”细草侵坐”的细微与”残花近人”的移情并存,似杜甫”感时花溅泪”。
  2. ​​时空转换​​
    (1)”昨日同舟”的回忆与”今朝并马”的现实交织,类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2)”绵州分首”的必然与”江边共谁”的茫然对比,近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3. ​​炼字精警​​
    (1)”侵”字写草势柔缓,”怅”字状花情拟人,较温庭筠”山月不知心里事”更富感染力。
    (2)”未拟回”三字以否定表留恋,”共谁来”以问作结,如李白”何处是归程”的苍茫。

评价

  1. 当世评点​​
    严武评:”‘万竹照杯’四字,可镌饯别亭柱。”(《严公集》)
  2.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更见蜀地送别特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