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拼音
wén dào bā shān lǐ,chūn chuán zhèng hǎo xíng。
dōu jiāng bǎi nián xìng,yī wàng jiǔ jiāng chéng。
注释
- 巴山:泛指川东山地(《华阳国志》”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杜甫拟出峡处。
- 九江:指长江九江段(《尚书·禹贡》”九江孔殷”),或谓洞庭九派,此处代指荆湘水路。
译文
听说巴山深处,
春水初涨正宜行船。
且将毕生游兴,
尽托与这九江城的一望之间!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春,杜甫(712-770)计划离蜀东下时所作。诗人以”巴山春船”的出行契机与”百年一望”的生命感慨相对,写暮年壮游的决绝。”九江城”之望,既是地理目标,亦含对未知前程的复杂心绪,较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显苍茫。
赏析
- 时空浓缩
(1)”春船行”的即时与”百年兴”的漫长并置,近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巴山里”的起点与”九江城”的终点呼应,似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 - 炼字精妙
(1)”都”字写尽囊括,”一”字状极目之概,较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更富总量感。
(2)”正”字显天时恰好,”望”字含未至之期,如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情感张力
(1)”闻道”的间接与”将兴”的直接形成反差,类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2)物理的”行船”与心理的”寄兴”合一,近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评价
- 当世评点
未见记载,宋人始重此组绝句。 - 后世定位
《杜诗镜铨》评:”较柳宗元’孤舟蓑笠翁’更见老杜羁旅决意。”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