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拼音
shuǐ kǎn wēn jiāng kǒu,máo táng shí sǔn xī。
yí chuán xiān zhǔ miào,xǐ yào huàn shā xī。
注释
- 温江:岷江支流(《元和郡县志》”温江县属蜀州”),流经成都西郊。
- 石笋:成都石笋街(《华阳国志》”蜀有五丁力士,能徙石笋”),杜甫曾居附近。
- 先主庙:刘备祠庙(《三国志·蜀书》”章武元年,先主即皇帝位,建庙于成都”)。
译文
水榭立在温江口岸,
茅屋筑在石笋街西。
移船去往先主庙祭拜,
浣纱溪边漂洗药草新泥。
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712-770)在成都准备离蜀时所作。诗人以”水槛茅堂”的故居与”移船洗药”的行程相对,写临行前的琐事安排。”先主庙”之往,既显对蜀汉的追怀,亦含自身漂泊如刘备的隐喻,较刘禹锡”蜀先主庙”更显个人色彩。
赏析
- 空间经营
(1)”温江口”与”石笋西”精准定位,近王维”红豆生南国”的地域标识。
(2)”移船”的动态与”洗药”的静态互补,似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历史与现实
(1)”先主庙”的往昔与”浣沙溪”的当下交织,类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2)”茅堂”的简陋与”药草”的病体映照,近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 炼字精警
(1)”移”字显行动决断,”浣”字状劳作细致,较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更富过程性。
(2)四地名并置如画幅展开,如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构图。
评价
- 当世评点
严武评:”二十字抵得《华阳国志》一页。”(《严公集》) -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更见蜀中地理志意味。”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