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

杜甫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拼音

zàn pǔ duō jiào shǐ rù qín,shù tōng hé hǎo zhǐ yān chén。
cháo tíng hū yòng gē shū jiàng,shā fá xū bēi gōng zhǔ qīn。

注释

  1. 赞普:吐蕃君主称号
  2. 哥舒将:指哥舒翰
  3. 公主亲: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

译文

吐蕃赞普多次遣使来唐,
屡次和亲平息战火烽烟。
谁知朝廷突然启用哥舒翰征讨,
让公主和亲的苦心付诸东流。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杜甫在阆州期间。诗人反思唐蕃关系,对朝廷放弃和亲政策、改用武力解决边患的策略提出委婉批评。

赏析

  1. 民族政策的深刻反思
    “和好止烟尘”与”虚悲公主”的对比。这种历史思考,较之单纯叙事更显深度,与《留花门》的民族政策反思相似。
  2. 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哥舒将”的直称,隐含批评。这种人物评价,较之刻意回避更显胆识,体现杜甫”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
  3. 情感表达的含蓄深沉
    “虚悲”二字的无奈,暗含讽谏。这种情感处理,较之直接批评更显艺术性,与《丽人行》的曲笔讽刺相通。
  4.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多教使”与”数通和”的简省,”忽用”与”虚悲”的转折,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春秋》笔法,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5. 结构布局的今昔对照
    前二句写和亲成果,后二句写征伐后果。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纵深感,体现杜甫”以诗议政”的构思能力。

评价

  1. 宋·刘辰翁:”‘虚悲’二字,写尽和亲之憾”(《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春秋》责备贤者之旨”(《杜臆》)
  3. 清·杨伦:”结句’公主亲’,见老杜民族大义”(《杜诗镜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