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西极过昆崙,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拼音
kōng tóng xī jí guò kūn lún,tuó mǎ yóu lái yōng guó mén。
nì qì shù nián chuī lù duàn,fān rén wén dào jiàn xīng bēn。
注释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
- 逆气:指战乱
- 星奔:如星般逃散
译文
从崆峒西极到昆仑山下,
驼马商队曾络绎于国门。
战乱多年阻断这条商路,
如今蕃人闻讯已四散奔逃。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杜甫在阆州期间。诗人听闻唐军收复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有望重新开通,感慨而作。
赏析
- 历史地理的宏大视野
“崆峒”至”昆仑”的空间跨度。这种地理描写,较之局部写景更显恢弘,与《秦州杂诗》的边塞视野相似。 - 商贸记忆的珍贵留存
“驼马拥门”的商路记载。这种经济史料,较之单纯抒情更显独特,体现杜甫”诗史”的多元价值。 - 战乱影响的真实反映
“逆气断路”的民生记录。这种社会描写,较之概念化叙述更显真切,与《蚕谷行》的战乱纪实相通。 - 语言风格的雄浑简练
“过昆仑”的壮阔,”渐星奔”的动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高适边塞诗的雄浑,又带有杜甫特有的简练。 - 结构布局的今昔对比
前二句写和平盛况,后二句写战乱现状。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感,体现杜甫”思接千载”的艺术构思。
评价
- 宋·黄鹤:”‘驼马拥门’四字,写尽盛唐丝路繁华”(《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岑参边塞诗地图之妙”(《杜臆》)
- 清·仇兆鳌:”结句’渐星奔’,乱离之状如在目前”(《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