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拼音
wàn gǔ chóu chí xué,qián tōng xiǎo yǒu tiān。
shén yú rén bù jiàn,fú dì yǔ zhēn chuán。
jìn jiē xī nán jìng,cháng huái shí jiǔ quán。
hé shí yī máo wū,sòng lǎo bái yún biān。
注释
- 仇池:山名,在今甘肃西和县
- 小有天:道教洞天福地
- 十九泉:仇池山名胜
- 送老:终老
译文
万古长存的仇池山洞穴,
暗通着道教的小有天。
传说中的神鱼无人得见,
但这福地美景确实名不虚传。
它靠近我所在的西南边陲,
令我长久怀念那十九眼清泉。
何时能在那里建座茅屋,
终老在这白云缭绕的山间?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今天水)期间。诗人听闻仇池山胜景,表达了对隐居仙境的向往。
赏析
- 道教意象的巧妙运用
“小有天”与”神鱼”的道教典故。这种意象选择,较之单纯写景更显神秘,与《游龙门奉先寺》的宗教氛围相似。 - 空间距离的艺术处理
“近西南”与”怀十九泉”的虚实相生。这种空间构思,较之平面描写更富层次,体现杜甫”思接千载”的艺术想象力。 - 隐居愿望的真挚表达
“茅屋白云”的终老设想。这种情感抒发,较之含蓄暗示更显迫切,与《卜居》”已知出郭少尘事”的隐居之思相通。 - 语言风格的清奇超逸
“万古穴”的永恒感,”不见鱼”的神秘性,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楚辞》的浪漫,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 结构布局的由远及近
前四句写仇池仙境,后四句转自身向往。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杜甫”即景生情”的构思能力。
评价
- 宋·刘辰翁:”‘白云边’三字,写尽隐逸之趣”(《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子美此作,得郭璞《游仙诗》清虚之致”(《杜臆》)
- 清·仇兆鳌:”结句’送老白云’,见出世之想”(《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