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拼音
wèi xiá fàn cāng hǎi,yōu yōu bīng mǎ jiān。
sài mén fēng luò mù,kè shè yǔ lián shān。
ruǎn jí xíng duō xìng,páng gōng yǐn bù huán。
dōng kē suì shū lǎn,xiū niè bìn máo bān。
注释
- 阮籍:魏晋名士,善驾车独游
- 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 东柯:杜甫在秦州暂居地
- 镊:拔除
译文
尚无暇去实现泛舟沧海的梦想,
终日辗转于战乱兵戈之间。
边塞城门处秋风扫落叶,
旅舍外细雨笼罩着连绵群山。
似阮籍般率性而行却多愁绪,
如庞公般隐居后便不再归还。
在这东柯谷我已日渐疏懒,
何必再拔去斑白的鬓发强装少年?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东柯谷期间。诗中抒发了诗人身处战乱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 现实困境的真实记录
“兵马间”与”风雨山”的战乱景象。这种现实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与《北征》的纪实精神一脉相承。 - 历史人物的自我投射
“阮籍兴”与”庞公隐”的双重比拟。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直接言志更显含蓄,体现杜甫”借古抒怀”的艺术手法。 - 生命态度的深刻转变
“休镊鬓斑”的衰老接纳。这种情感表达,较之强言壮志更显通达,反映杜甫晚年”疏懒”的生命哲学。 -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未暇”与”悠悠”的无奈,”风落木”与”雨连山”的萧瑟,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悲慨,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痛。 -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
前四句写现实处境,后四句转精神追求。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杜甫”即事名篇”的构思能力。
评价
- 宋·黄鹤:”‘休镊鬓’三字,写尽老杜衰年真态”(《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后四句渐入混茫,得阮籍《咏怀》神理”(《杜臆》)
- 清·杨伦:”结句’鬓毛斑’,去国之情见于言外”(《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