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拼音
biān qiū yīn yì jiǔ,bù fù biàn chén guāng。
yán yǔ luàn lín màn,shān yún dī dù qiáng。
lú cí kuī qiǎn jǐng,qiū yǐn shàng shēn táng。
chē mǎ hé xiāo suǒ,mén qián bǎi cǎo zhǎng。
注释
- 边秋:边地的秋天
- 淋幔:打湿帐幔
- 深堂:内室
译文
边塞的秋阴久久不散,晨昏的光线难以分辨。
屋檐的雨水胡乱打湿帷帐,山间的云雾低压过墙头。
鸬鹚鸟窥视着浅井,蚯蚓竟爬进了内堂。
门前车马何其稀少,野草已在阶前疯长。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期间。诗中描绘了边城秋日的阴郁景象,抒发了诗人客居荒凉的孤寂之感。
赏析
- 边城气象的深刻刻画
“秋阴久”与”失晨光”的环境描写。这种氛围营造,较之单纯写景更显压抑,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意渲染相似。 - 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录
“蚯蚓入堂”与”百草长”的荒凉细节。这种生活观察,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杜甫”诗史”的写实精神。 - 空间层次的巧妙安排
“檐雨-山云”的近景,”浅井-深堂”的纵深。这种空间处理,较之平面描写更富立体感,体现杜甫”咫尺万里”的艺术概括力。 - 语言风格的沉郁质朴
“乱淋幔”的凌乱,”低度墙”的压迫,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楚辞》的悲慨,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痛。 - 结构布局的由外及内
前六句写自然环境,后二句转人文景观。这种结构,较之情景混杂更显章法,体现杜甫”即小见大”的构思能力。
评价
- 宋·黄鹤:”‘蚯蚓堂’三字,写尽客居荒陋”(《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后四句渐入混茫,得《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遗意”(《杜臆》)
- 清·杨伦:”结句’百草长’,去国之情见于言外”(《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