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拼音

dì pì qiū jiāng jìn,shān gāo kè wèi guī。
sài yún duō duàn xù,biān rì shǎo guāng huī。
jǐng jí fēng cháng bào,chuán wén xí lǚ fēi。
xī róng wài shēng guó,hé dé wǔ tiān wēi。

注释

  1. 外甥国:吐蕃与唐有和亲关系,故称
  2. 迕:冒犯
  3. 檄:军事文书

译文

地处偏远,秋天即将过去,山势高峻,游子仍未回归。
边塞的云层断断续续,异域的日光黯淡昏晦。
警报频传,烽火不断,战报纷飞,羽书疾驰。
吐蕃作为大唐的外甥之国,怎敢如此冒犯天朝威严?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深秋,杜甫在秦州期间。诗人面对吐蕃频繁侵扰的局势,抒发了对边患的忧虑和对朝廷威严的维护。

赏析

  1. 边塞环境的深刻描绘
    “塞云断”与”边日晦”的意象选择。这种环境描写,较之泛泛写景更富象征性,与《后出塞》”落日照大旗”的边塞氛围塑造相似。
  2. 军事局势的真实记录
    “烽常报”与”檄屡飞”的战况记载。这种时事记录,较之概念化叙述更显真切,体现杜甫”诗史”的纪实价值。
  3. 政治立场的鲜明表达
    “迕天威”的严厉质问。这种政治态度,较之委婉表达更显力度,反映杜甫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立场。
  4. 语言风格的沉雄刚健
    “秋将尽”的紧迫,”客未归”的漂泊,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秦风》的刚健,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5. 结构布局的层层递进
    前四句写景,中二句叙事,末二句议论。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逻辑性,体现杜甫”即事名篇”的构思能力。

评价

  1. 宋·刘辰翁:”‘迕天威’三字,写尽老杜忠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后二句堂堂正正,得《雅》《颂》陈师鞠旅之体”(《杜臆》)
  3. 清·仇兆鳌:”结句’何得迕’,凛然有《春秋》讨贼之义”(《杜诗详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