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拼音
fèng lín gē wèi xī,yú hǎi lù cháng nán。
hòu huǒ yún fēng jùn,xuán jūn mù jǐng gān。
fēng lián xī jí dòng,yuè guò běi tíng hán。
gù lǎo sī fēi jiāng,hé shí yì zhù tán。
注释
- 凤林:关名,在今甘肃临夏
- 鱼海:湖名,在今内蒙古
- 飞将:指李广
- 筑坛:指拜将仪式
译文
凤林关的战事仍未停息,通往鱼海的道路总是艰难。
烽火台上的狼烟直冲云霄,孤悬边塞的军士连水井都已枯干。
狂风席卷西域大地,寒月掠过北庭都护府的上空。
边地父老思念飞将军李广,朝廷何时才能商议拜将出征?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在秦州期间。诗中反映了西北边塞的紧张局势,表达了诗人对良将安边的期盼。
赏析
- 边塞战况的宏观展现
“戈未息”与”路常难”的战乱概括。这种全景描写,较之局部叙述更显恢弘,与《前出塞》”戚戚去故里”的边塞视角相似。 - 军事细节的真实记录
“幕井干”的缺水困境。这种细节刻画,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杜甫”诗史”的写实精神。 - 历史人物的深情呼唤
“思飞将”的用典,突显良将之思。这种历史参照,较之直接议论更显深刻,与《蜀相》”出师未捷”的追怀相通。 - 语言风格的雄浑沉郁
“云烽峻”的壮阔,”北庭寒”的凛冽,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痛。 - 结构布局的时空交织
前六句写现实战况,末二句转历史期盼。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纵深感,体现杜甫”思接千载”的艺术构思。
评价
- 宋·黄鹤:”‘幕井干’三字,写尽边军之苦”(《补注杜诗》)
- 明·王嗣奭:”结句’议筑坛’,刺时主不能用将”(《杜臆》)
- 清·杨伦:”后四句渐入混茫,得《秦风·无衣》遗响”(《杜诗镜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