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闷十二首·其四

杜甫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拼音

shěn fàn zǎo zhī hé shuǐ bù,cáo liú bù dài xuē láng zhōng。
dú dāng shěng shǔ kāi wén yuàn,jiān fàn cāng láng xué diào wēng。

注释

  1. 沈范:沈约、范云,南朝梁诗人
  2. 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任水部郎
  3. 曹刘:曹植、刘桢,建安诗人
  4. 薛郎中:薛道衡,隋朝诗人
  5. 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指隐逸生活

译文

沈约范云早已赏识何逊的诗才,
曹植刘桢却无缘结识薛道衡。
我独在尚书省开创文苑新风,
又泛舟沧浪效仿渔父垂钓。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诗中通过品评历代文人,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传承的思考和对仕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1. 文学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中通过沈约与何逊、曹植与薛道衡的错代对比,揭示了文人相知的可贵与时代局限的遗憾。杜甫借此表达对文学传统承续的关注,这种思考较之单纯咏史更显深度。
  2. 仕隐情怀的双重表达
    “开文苑”的仕途抱负与”学钓翁”的隐逸向往形成鲜明对照。这种矛盾心理的坦露,较之单一抒情更显真实,反映杜甫晚年复杂的心境。
  3. 典故运用的精当自然
    四句诗连用六个文人典故,却无堆砌之感。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生硬引用更显功力,体现杜甫”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特点。
  4. 语言风格的简练含蓄
    “早知”与”不待”的对比,”独当”与”兼泛”的并置,形成凝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是杜甫晚期诗歌”渐老渐熟”的典型体现。
  5. 结构布局的古今交融
    前两句评古,后两句抒怀。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纵深感,体现”以古观今”的艺术构思。

评价

  1. 宋·黄庭坚:”少陵此作,得《论诗绝句》三昧”(《山谷题跋》)
  2. 明·胡应麟:”二十八字中,论尽古今文人得失”(《诗薮》)
  3. 清·王士禛:”结句’学钓翁’,见诗人终老江湖之志”(《带经堂诗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