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闷十二首·其十二

杜甫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拼音

cè shēng yě àn jí jiāng pú,bù shú dān gōng mǎn yù hú。
yún hè bù yī dài bèi sǐ,láo shēng zhòng mǎ cuì méi xū。

注释

  1. 侧生:指荔枝,典出左思《蜀都赋》
  2. 丹宫:宫殿
  3. 骀背:驼背,指老人
  4. 重马:指驿站快马

译文

荔枝本生长在野岸江边,
未熟时就被摘来装满宫廷玉壶。
山野百姓驼背劳作至死,
却要为快马运送荔枝而疲于奔命。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诗中借荔枝之事,揭露统治者奢侈享乐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赏析

  1. 民生疾苦的真实揭露
    “骀背死”与”重马”的强烈对比。这种社会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杜甫”诗史”的写实精神。
  2. 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
    “不熟丹宫”与”满玉壶”的矛盾。这种艺术处理,较之直接批判更显力度,与《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讽喻一脉相承。
  3. 意象选择的精当深刻
    “野岸”与”丹宫”的空间对立,”布衣”与”翠眉”的身份对照。这种意象组合,强化了批判效果。
  4. 语言风格的简劲犀利
    “骀背死”的直白,”重马”的凝练,形成沉痛而有力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是杜甫晚期诗风的典型体现。
  5. 结构布局的阶级对比
    前两句写统治者奢靡,后两句转百姓苦难。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批判性,体现”即事名篇”的创作特点。

评价

  1. 宋·黄彻:”‘骀背死’三字,写尽生民血泪”(《䂬溪诗话》)
  2. 明·王嗣奭:”此诗与《石壕吏》同其悲愤”(《杜臆》)
  3. 清·仇兆鳌:”结句’翠眉须’,刺奢之意见于言外”(《杜诗详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