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拼音
xī yù jū nán cūn,fēi wéi bǔ qí zhái。
wén duō sù xīn rén,lè yǔ shù chén xī。
huái cǐ pō yǒu nián,jīn rì cóng zī yì。
bì lú hé bì guǎng,qǔ zú bì chuáng xí。
lín qū shí shí lái,kàng yán tán zài xī。
qí wén gòng xīn shǎng,yí yì xiāng yǔ xī。
chūn qiū duō jiā rì,dēng gāo fù xīn shī。
guò mén gèng xiāng hū,yǒu jiǔ zhēn zhuó zhī。
nóng wù gè zì guī,xián xiá zhé xiāng sī。
xiāng sī zé pī yī,yán xiào wú yàn shí。
cǐ lǐ jiāng bù shèng?wú wéi hū qù zī。
yī shí dāng xū jì,lì gēng bù wú qī。
注释
- 南村:浔阳城郊村落(据《陶渊明集》注)
- 素心人:心地纯朴之人(《晋书》”素心正如此”)
- 抗言:直言交谈(《后汉书》”抗言邑邑”)
- 将不胜:岂不美好(《诗经》”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郑笺)
- 纪:经营(《尚书》”念兹在兹,允出兹在兹”孔传)
译文
《移居·其一》
早想迁居南村住,非为宅地风水良。
听闻此处多淳朴,愿与朝夕共时光。
怀抱此念已多年,今日终于迁居忙。
陋室何须求宽敞,能蔽床席便足量。
邻里时常来相聚,畅谈往事故情长。
奇文佳作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参详。
《移居·其二》
春秋多是晴好日,登高吟咏赋新诗。
路过门前互呼唤,有酒便邀共饮之。
农忙各自回家去,闲时却又起相思。
思念便即披衣往,谈笑欢愉无厌时。
这般乐趣岂不好?莫要轻易离此地。
衣食需要勤经营,躬耕田地不负期。
背景
- 时间:义熙七年(411年)迁居南村时
- 生活背景:
- 从园田居迁至南村新居
- 与殷景仁、颜延之等交往
- 思想转变:
- 从独善其身到追求群体和谐
- 田园生活的深化实践
赏析
《移居二首》以白描手法展现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完整图景。第一首开篇”非为卜其宅”的否定句式,巧妙破除世俗风水观念,凸显”素心人”的精神追求。诗中”弊庐何必广”与”奇文共欣赏”形成物质与精神的鲜明对比,在陋室与雅趣的反差中,构建出”身居环堵,神游八极”的文人境界。”抗言谈在昔”的邻里互动,更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田园社区书写范式。第二首通过”登高赋诗”与”力耕不欺”的双线叙事,将农耕劳作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过门相呼””披衣言笑”的动态描写,以电影镜头般的语言捕捉了乡居生活的诗意瞬间,其中”相思则披衣”的 spontaneity(自发性),成为后世表现真挚友情的经典意象。两首诗共同构建起”物质简朴-精神富足-人际和谐”的三维田园体系,彻底突破了传统隐逸诗”独善其身”的局限。
评价
这组诗自南朝以来就被视为田园诗的典范。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特别推崇其”真古”特质,认为它开创了”寄至味于淡泊”的美学传统。宋代苏轼在《评陶诗》中指出,诗中”素心人”的意象影响了唐宋文人”林下风致”的群体认同。元代方回将”奇文共欣赏”视为文人雅集的雏形,明代竟陵派钟惺更称其为”千古邻里之祖”。现代学者钱志熙强调,组诗通过”力耕不吾欺”的宣言,完成了士人从”耻涉农务”到”耕读传家”的思想转型。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则注意到”春秋多佳日”体现的时间意识,认为这种将农耕周期诗化的手法,深刻影响了日本平安朝的隐逸文学。当代生态批评家更从中发现”简朴生活美学”的现代性价值,将其视为对抗消费主义的文化资源。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