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拼音
《拟挽歌辞·其一》
yǒu shēng bì yǒu sǐ,zǎo zhōng fēi mìng cù。
zuó mù tóng wéi rén,jīn dàn zài guǐ lù。
hún qì sàn hé zhī?kū xíng jì kōng mù。
jiāo ér suǒ fù tí,liáng yǒu fǔ wǒ kū。
dé shī bù fù zhī,shì fēi ān néng jué!
qiān qiū wàn suì hòu,shuí zhī róng yǔ rǔ。
dàn hèn zài shì shí,yǐn jiǔ bù dé zú。
《拟挽歌辞·其二》
zài xī wú jiǔ yǐn,jīn dàn zhàn kōng shāng。
chūn láo shēng fú yǐ,hé shí gèng néng cháng?
yáo àn yíng wǒ qián,qīn jiù kū wǒ bàng。
yù yǔ kǒu wú yīn,yù shì yǎn wú guāng。
xī zài gāo táng qǐn,jīn sù huāng cǎo xiāng。
yī zhāo chū mén qù,guī lái yè wèi yāng。
《拟挽歌辞·其三》
huāng cǎo hé máng máng,bái yáng yì xiāo xiāo。
yán shuāng jiǔ yuè zhōng,sòng wǒ chū yuǎn jiāo。
sì miàn wú rén jū,gāo fén zhèng jiāo yáo。
mǎ wéi yǎng tiān míng,fēng wéi zì xiāo tiáo。
yōu shì yī yǐ bì,qiān nián bù fù zhāo。
qiān nián bù fù zhāo,xián dá wú nài hé。
xiàng lái xiāng sòng rén,gè zì huán qí jiā。
qīn qī huò yú bēi,tā rén yì yǐ gē。
sǐ qù hé suǒ dào,tuō tǐ tóng shān ā。
注释
- 鬼录:阴间名册(《搜神记》”著鬼录”)
- 空木:棺材(《庄子》”空木之棺”)
- 湛空觞:斟满空酒杯(《礼记》”湛酒于觞”)
- 浮蚁:酒面浮沫(《释名》”酒有沉齐浮蚁”)
- 嶕峣:高耸貌(《西京赋》”别风嶕峣”)
- 山阿:山陵(《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
译文
《拟挽歌辞·其一》
有生必然会有死,早逝非是命短促。
昨晚犹然是同人,今晨已登鬼名录。
魂魄飘散去何方?枯朽形体寄棺木。
娇儿啼哭寻父亲,好友抚我放声哭。
得失从此不再知,是非怎能再感触!
千秋万岁逝去后,谁还记得荣与辱。
只恨在世这些年,饮酒未曾得尽足。
《拟挽歌辞·其二》
生前常叹无酒饮,如今空杯斟满觞。
春酒泛起琼浆沫,何时还能再品尝?
祭案摆满我面前,亲友哭在我身旁。
欲言口中已无声,想看眼前无光亮。
往昔高堂安然寝,今朝长眠荒草乡。
一朝离家出门去,归来夜永无晨光。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萋萋何茫茫,白杨萧萧风凄凉。
九月寒霜肃杀时,送我远郊赴冥疆。
四野无人居住处,坟冢高高耸山冈。
马儿仰天发悲鸣,风声呜咽自哀伤。
墓室一旦闭幽暗,千年不复见晨光。
千年不复见晨光,圣贤无奈亦同往。
方才送葬众亲友,各自返家走匆忙。
亲人或许馀悲在,他人已把葬歌唱。
死去还有何可说,托体山陵共天长。
背景
- 时间:元嘉四年(427年)临终前作
- 思想背景:
- 对慧远”形尽神不灭论”的诗学回应
- 融合儒家”未知生焉知死”与道家”齐生死”观念
- 文学动机:
- 以生者视角自祭
- 突破传统挽歌范式
赏析
这组诗以”自祭”的独特视角构建生死观照。第一首开篇”有生必有死”的斩截判断,奠定理性认知基调。”昨暮-今旦”的时间压缩,凸显生命无常。第二首通过”空觞-浮蚁”的饮食意象,在生死对比中展现存在荒诞性。第三首”荒草白杨”的肃杀景象与”托体山阿”的终极归宿,形成震撼人心的美学张力。诗人以”死者”身份冷眼旁观丧葬过程,”他人亦已歌”的客观描述,既破除灵魂不灭的幻想,又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哀伤。三首诗层层递进,最终在”托体同山阿”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哲学超越。
评价
南朝萧统称其”超然有拔俗之韵”;宋代黄庭坚谓”渊明此诗,乃知生死之理”;明代钟惺评”古今挽诗,此为绝唱”;现代鲁迅认为”陶潜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式的金刚怒目”;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指出”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在日本文学中直到夏目漱石才出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