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拼音
jiǔ qù shān zé yóu,làng mǎng lín yě yú。
shì xié zǐ zhí bèi,pī zhēn bù huāng xū。
pái huái qiū lǒng jiān,yī yī xī rén jū。
jǐng zào yǒu yí chù,sāng zhú cán xiǔ zhū。
jiè wèn cǎi xīn zhě,cǐ rén jiē yān rú?
xīn zhě xiàng wǒ yán,sǐ mò wú fù yú。
yī shì yì cháo shì,cǐ yǔ zhēn bù xū。
rén shēng sì huàn huà,zhōng dāng guī kōng wú。
注释
- 浪莽:放浪旷达(《晋书》”任情浪莽”)
- 披榛:拨开丛木(《后汉书》”披榛采兰”)
- 丘垄:坟墓(《礼记》”适墓不登垄”)
- 幻化:虚幻变化(《列子》”幻化之所生”)
- 空无:佛教”空”的概念(《维摩诘经》”诸法究竟无所有”)
- 一世:三十年(《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久别山川湖泽游,放浪林野寻欢娱。
试携子侄晚辈们,拨开荆棘步荒墟。
徘徊于坟墓之间,依稀可辨旧人居。
水井炉灶遗迹在,桑竹残存枯朽株。
询问采樵砍柴人,此地主人都何如?
樵夫对我回答道:皆已离世无存余。
“一世变迁朝市改”,此言真实不虚浮。
人生犹如虚幻影,终将归于空无途。
背景
- 时间:义熙四年(408年)归隐中期
- 历史背景:
- 晋宋易代前夕的社会动荡
- 佛教”空观”思想的传播
- 思想渊源:
- 融合儒家”逝者如斯”与佛教”缘起性空”
- 发展《古诗十九首》的生死意识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空间叙事:
- 物理空间:
- 从”山泽游”到”荒墟”的位移轨迹
- “井灶-桑竹”的废墟意象群
- 时间维度:
- “昔人居”与”死没无余”的今昔对比
- “一世”的时间跨度与”幻化”的永恒命题
- 哲学空间:
- 通过采薪者的旁观视角,实现”存在-虚无”的思辨跃升
- “空无”结论既是对佛教思想的回应,又是对《归园田居》整体主题的深化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废墟”转化为哲学沉思的载体
- 结构设计:问答体引入第三方视角,增强客观性
- 情感控制:在”依依”的怀旧与”空无”的彻悟间保持张力
“人生似幻化”的比喻,既承《庄子》”梦蝶”之思,又启王维”空山”之境。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宋代苏轼:”外枯中膏,似淡实美”
明代王世贞:”古今田园诗,此篇最得玄理”
现代陈寅恪:”中古士大夫生命意识的诗化呈现”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展现了东方特有的’无常’美学”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