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拼音
jīng wèi xián wēi mù,jiāng yǐ tián cāng hǎi。
xíng tiān wǔ gàn qī,měng zhì gù cháng zài。
tóng wù jì wú lǜ,huà qù bù fù huǐ。
tú shè zài xī xīn,liáng chén jù kě dài。
注释
- 精卫:炎帝之女溺死所化(《山海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 刑天:断首仍舞斧盾(《山海经》”操干戚以舞”)
- 同物:化为异物(《庄子》”物化”)
- 良辰:理想时机(《楚辞》”吉日兮辰良”)
- 干戚:盾与斧(《礼记》”执干戚舞”)
- 讵可待:岂能等待(《左传》”岂不俟命”)
译文
精卫衔细小树枝,誓要填平深沧海。
刑天断首舞斧盾,壮志始终不曾改。
既已化物无忧虑,形销不改初心在。
空怀昔日雄心志,良机岂能再等待?
背景
- 时间:义熙四年(408年)归隐中期
- 历史背景:
- 刘裕崛起后的政治压抑
- 借神话英雄抒愤
- 思想渊源:
- 融合《山海经》神话与《庄子》物化思想
- 对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诗化表达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精神维度:
- 神话层面:
- “精卫填海”的永恒抗争
- “刑天舞戚”的死后不屈
- 哲学层面:
- “同物无虑”的庄子思想
- “化去不悔”的儒家精神
- 现实层面:
- “在昔心”与”良辰”的时空错位
- “徒设”与”讵待”的无奈慨叹
艺术突破:
- 意象再造:将神话形象转化为精神符号
- 语言张力:”微木/沧海”的极端对比凸显悲壮感
- 情感控制:在”猛志”与”徒设”间保持巨大张力
“猛志固常在”五字,既是对神话英雄的礼赞,又是诗人”金刚怒目”式人格的自我写照。
评价
南朝萧统:”辞兴婉惬,别具刚肠”
宋代朱熹:”陶公此诗,乃见真骨气”
明代王夫之:”古今咏史诗,此篇最得《春秋》笔法”
现代鲁迅:”除’悠然见南山’外,也还有’金刚怒目’式”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悲剧精神的最高表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