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拼音

chàng hèn dú cè huán,qí qū lì zhēn qū。
shān jiàn qīng qiě qiǎn,kě yǐ zhuó wú zú。
lù wǒ xīn shú jiǔ,zhī jī zhāo jìn jú。
rì rù shì zhōng àn,jīng xīn dài míng zhú。
huān lái kǔ xī duǎn,yǐ fù zhì tiān xù。

注释​

  1. ​​策还​​:拄杖归家(《论语》”策其马”郑注)
  2. ​​榛曲​​:草木丛生小路(《说文》”榛,木丛生也”)
  3. ​​漉酒​​:过滤酒糟(《南史》”葛巾漉酒”)
  4. ​​近局​​:邻里聚会(《史记》”局趣效辕下驹”)
  5. ​​荆薪​​:柴火(《诗经》”翘翘错薪”)
  6. ​​天旭​​:天明(《说文》”旭,日旦出貌”)

译文​

惆怅抱恨独拄杖归,崎岖穿越丛生草木。
山涧流水清又浅,正好可以洗我足。
滤好新酿熟酒,杀鸡招待近邻聚。
日落屋内渐昏暗,点燃荆柴代蜡烛。
欢聚总嫌夜太短,不觉东方已破曙。

背景​

  • ​​时间​​:义熙二年(406年)归隐初期
  • ​​历史背景​​:
    • 晋宋易代前夕的社会动荡
    • 门阀制度下的士人疏离感
  • ​​文学动机​​:
    • 记录归隐后的真实生活场景
    • 实践”琴书消忧”的田园理想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生活美学:

  1. ​​空间转换​​:
    • 从”榛曲”到”山涧”的归途轨迹
    • 由”日入”到”天旭”的时间循环
  2. ​​物质简朴​​:
    • “漉酒-只鸡”的饮食美学
    • “荆薪代烛”的光影艺术
  3. ​​精神富足​​:
    • “濯足”的象征性净化
    • “苦夕短”的情感强度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荆薪烛光”转化为诗意栖居的象征
  • ​​节奏控制​​:从”怅恨”到”欢来”的情感跌宕
  • ​​哲学转化​​: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体现”乐天知命”

“可以濯吾足”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既是对世俗的疏离,又是对自然的皈依。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宋代苏轼:”外枯中膏,似淡实腴”
明代王世贞:”古今田园诗,此篇最得真趣”
现代朱光潜:”中国隐逸文化的诗意标本”
日本学者一海知义:”展现了东方的生活美学”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