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拼音

yān dān shàn yǎng shì,zhì zài bào qiáng yíng。
zhāo jí bǎi fū liáng,suì mù dé jīng qīng。
jūn zǐ sǐ zhī jǐ,tí jiàn chū yàn jīng。
sù jì míng guǎng mò,kāng kǎi sòng wǒ xíng。
xióng fà zhǐ wēi guān,měng qì chōng cháng yīng。
yǐn jiàn yì shuǐ shàng,sì zuò liè qún yīng。
jiàn lí jī bēi zhù,sòng yì chàng gāo shēng。
xiāo xiāo āi fēng shì,dàn dàn hán bō shēng。
shāng yīn gèng liú tì,yǔ zòu zhuàng shì jīng。
xīn zhī qù bù guī,qiě yǒu hòu shì míng。
dēng chē hé shí gù,fēi gài rù qín tíng。
líng lì yuè wàn lǐ,wēi yí guò qiān chéng。
tú qióng shì zì zhì,háo zhǔ zhèng zhēng yíng。
xī zāi jiàn shù shū,qí gōng suì bù chéng。
qí rén suī yǐ mò,qiān zǎi yǒu yú qíng。

注释​

  1. ​​强嬴​​:指秦国(秦王姓嬴)
  2. ​​素骥​​:白马(《说文》”骥,千里马”)
  3. ​​危冠​​:高冠(《庄子》”使子路去其危冠”)
  4. ​​渐离​​:高渐离(荆轲好友,善击筑)
  5. ​​怔营​​:惶恐不安(《后汉书》”怔营惶怖”)
  6. ​​馀情​​:不灭的豪情(《文心雕龙》”馀情动人”)

译文​

燕太子丹善养门客,立志报复强秦嬴政。
招集众多勇士良才,岁末终得荆轲效命。
君子愿为知己赴死,提剑离开燕国都城。
白马长嘶在阔道,众人慷慨为我送行。
怒发直冲高冠顶,豪气激荡长缨绳。
易水岸边设宴饯别,四座皆是豪杰群英。
高渐离击筑声悲切,宋意引吭高歌声。
萧瑟悲风阵阵吹过,凄清寒波缓缓生。
商调令人更流泪,羽声奏响壮士惊。
心知此去不复返,且留美名传后世。
登车离去不回顾,飞驰车盖入秦庭。
勇猛飞越万里路,曲折经过千座城。
地图展尽匕首现,秦王顿时惶恐惊。
可惜剑术未精熟,盖世奇功终不成。
壮士虽已身死去,千载犹存慷慨情。

背景​

  • ​​时间​​: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专权时期
  • ​​历史背景​​:
    • 借古讽今,影射晋宋易代
    • 对”士为知己者死”精神的追慕
  • ​​文学动机​​:
    • 突破田园诗局限,展现”金刚怒目”风格
    • 实践”咏史以言志”的创作传统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叙事空间:

  1. ​​准备阶段​​(前12句):
    • “善养士-得荆卿”的蓄势
    • “素骥鸣-冲长缨”的视觉冲击
  2. ​​送别场景​​(中10句):
    • “易水饯别”的经典复现
    • “商音-羽奏”的音乐渲染
  3. ​​刺秦结局​​(后8句):
    • “飞盖入秦”的行动张力
    • “剑术疏-功不成”的悲剧转折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素骥-危冠”转化为侠士精神符号
  • ​​节奏控制​​:从”慷慨”到”馀情”的情感跌宕
  • ​​历史重构​​:在”怔营”细节中体现史家笔法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二句,既是对《史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化再现,又是对悲剧氛围的极致渲染。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甚有悲凉之句,颇多慷慨之词”
宋代朱熹:”陶公此诗,乃见真侠气”
明代王夫之:”古今咏侠诗,当以此为第一”
现代鲁迅:”除’悠然见南山’外,也还有’金刚怒目’式”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悲剧英雄的史诗性书写”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