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拼音
zài xī céng yuǎn yóu,zhí zhì dōng hǎi yú。
dào lù jiǒng qiě cháng,fēng bō zǔ zhōng tú。
cǐ xíng shuí shǐ rán?sì wèi jī suǒ qū。
qīng shēn yíng yī bǎo,shǎo xǔ biàn yǒu yú。
kǒng cǐ fēi míng jì,xī jià guī xián jū。
注释
- 东海隅:东部海滨(《尚书》”至于海隅苍生”)
- 迥且长:遥远漫长(《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
- 倾身:竭尽全力(《后汉书》”倾身竭产”)
- 名计:上策(《论语》”必也正名乎”)
- 息驾:停车归隐(《史记》”息驾临清泉”)
- 闲居:隐居(《礼记》”闲居以养志”)
译文
往昔曾经远行游,直到东海滨尽头。
路途遥远又漫长,风浪阻隔在中途。
此次远行谁驱使?似为饥饿所迫求。
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所得便知足。
恐此并非上良策,停驾归返隐闲居。
背景
- 时间:义熙十三年(417年)归隐后期
- 历史背景:
- 刘裕专权下的政治高压
- 门阀制度下的仕途困境
- 思想渊源:
- 对”为贫而仕”的反思
- 实践”知足常乐”的道家思想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人生境遇:
- 空间维度:
- “东海隅-中途”的漂泊轨迹
- “闲居”的精神归宿
- 心理维度:
- “饥所驱”的生存压力
- “少许馀”的知足心态
- 价值维度:
- “非名计”的仕途否定
- “息驾归”的生命选择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风波”转化为人生困境的象征
- 结构设计:从”远游”到”归居”的环形叙事
- 哲学转化:在”营一饱”与”归闲居”间体现道家智慧
“少许便有馀”五字,既是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又是对”知足”哲学的诗意表达。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情兼雅怨,文体省净”
宋代苏轼:”外枯中膏,似淡实美”
明代王世贞:”古今饮酒诗,此篇最得其中”
现代陈寅恪:”中古士人仕隐抉择的诗意呈现”
日本学者一海知义:”东方文人’知止’智慧的典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