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拼音

mǐ mǐ qiū yǐ xī,qī qī fēng lù jiāo。
màn cǎo bù fù róng,yuán mù kōng zì diāo。
qīng qì chéng yú zǐ,yǎo rán tiān jiè gāo。
āi chán wú liú xiǎng,cóng yàn míng yún xiāo。
wàn huà xiāng xún yì,rén shēng qǐ bù láo?
cóng gǔ jiē yǒu mò,niàn zhī zhōng xīn jiāo。
hé yǐ chēng wǒ qíng?zhuó jiǔ qiě zì táo。
qiān zǎi fēi suǒ zhī,liáo yǐ yǒng jīn zhāo。

注释​

  1. ​​靡靡​​:零落衰败(《诗经》”靡靡之音”)
  2. ​​杳然​​:深远(《楚辞》”杳冥冥兮羌昼晦”)
  3. ​​万化​​:万物变化(《庄子》”万化而未始有极”)
  4. ​​寻绎​​:循环往复(《周易》”往来不穷谓之道”)
  5. ​​永今朝​​:把握当下(《诗经》”永以为好也”)
  6. ​​余滓​​:残余浊气(《淮南子》”澄澈精神”)

译文​

零落秋日已深暮,凄冷风露相交加。
蔓草不再复繁荣,园中树木空凋零。
清朗之气涤余浊,深远天界更显高。
哀蝉已无遗留响,群雁鸣叫入云霄。
万物变化相循环,人生岂能不辛劳?
自古皆有消亡时,思之令人心焦灼。
何以抒发我情怀?浊酒自饮且陶然。
千载之事非所知,姑且把握今朝欢。

背景​

  • ​​时间​​:义熙五年(409年)重阳节
  • ​​历史背景​​:
    • 桓玄篡位后的政治动荡
    • 门阀制度下的士人困境
  • ​​思想渊源​​:
    • 融合《庄子》”齐物论”与《楚辞》”悲秋”传统
    • 发展《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生命思考:

  1. ​​自然维度​​:
    • “蔓草-园木”的衰败意象
    • “清气-天界”的澄明空间
  2. ​​时间维度​​:
    • “秋已夕”的当下感受
    • “千载”的历史纵深
  3. ​​哲学维度​​:
    • “万化寻绎”的循环观
    • “永今朝”的存在选择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哀蝉-丛雁”转化为生命符号
  • ​​情感控制​​:在”中心焦”与”且自陶”间保持张力
  • ​​哲学转化​​:用”浊酒”意象实现”齐物”与”悲秋”的统一

“杳然天界高”五字,既是对宇宙的直观,又是对生命局限的诗意超越。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风华清靡,直追《楚辞》”
宋代苏轼:”外枯中膏,似淡实腴”
明代王世贞:”古今悲秋诗,当以此为极则”
现代陈寅恪:”中古士人生命焦虑的文学见证”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物哀’美学的典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