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拼音
yè zhōng bù néng mèi,qǐ zuò tán míng qín。
bó wéi jiàn míng yuè,qīng fēng chuī wǒ jīn。
gū hóng háo wài yě,xiáng niǎo míng běi lín。
pái huái jiāng hé jiàn?yōu sī dú shāng xīn。
注释
- 薄帷:轻薄帷帐(《说文》”帷,在旁曰帷”)
- 鉴明月:映照月光(《庄子》”鉴明则尘垢不止”)
- 孤鸿:离群大雁(《周易》”鸿渐于陆”)
- 北林:《诗经》”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 徘徊:彷徨不定(《楚辞》”步徙倚而遥思”)
- 忧思:政治忧虑(《毛诗序》”忧深思远”)
译文
深夜辗转难入眠,起身独坐弹鸣琴。
薄帷透映明月光,清风吹拂我衣襟。
孤雁哀号荒野外,飞鸟悲鸣北树林。
徘徊四顾见何物?唯有忧思伤我心。
背景
- 时间: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年)
- 历史背景:
- 司马氏专权的高压政治
- 魏晋易代前夕的”名士少有全者”局面
- 文学动机:
- 开创”咏怀”组诗传统
- 实践”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隐晦写法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象征空间:
- 夜间场景:
- “不寐-弹琴”的孤独仪式
- “明月-清风”的高洁意象
- 自然意象:
- “孤鸿”象征失路士人
- “翔鸟”隐喻政治迫害
- 情感内核:
- “徘徊”的空间焦虑
- “伤心”的时代悲鸣
艺术突破:
- 意象系统:开创”夜-琴-鸟”的忧患意象群
- 抒情方式:实现”政治忧愤-自然意象”的完美转化
- 结构设计:从”不寐”到”伤心”的情感递进
“孤鸿号外野”的意象,既是对《诗经》比兴的继承,又开创了正始诗歌的象征传统。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唐代李善:”嗣宗身仕乱朝,文多隐避”
明代王夫之:”古今咏怀诗,当以此为祖”
现代刘大杰:”魏晋知识分子苦闷的象征”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政治诗的巅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