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怀平素。
岂乐于兹同。
岂宴栖末景。
游豫蹑余踪。
拼音
chóu chàng huái píng sù,qǐ lè yú zī tóng。
qǐ yàn qī mò jǐng,yóu yù niè yú zōng。
注释
- 平素:往日情谊(《汉书》”平素相善”)
- 兹同:当下境遇(《诗经》”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 末景:晚年光景(《后汉书》”末景遗光”)
- 游豫:犹豫徘徊(《楚辞》”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 余踪:前人足迹(《庄子》”蹍市人之足”司马彪注)
- 宴栖:安逸隐居(《周易》”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
满怀惆怅忆往昔,岂因现状感欢欣?
岂敢安逸度残年,徘徊追随前人踪。
背景
- 时间: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执政时期
- 历史背景:
- 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
- 吴地士人在北方的身份焦虑
- 文学动机:
- 对《古诗十九首》的拟古创新
- 表达仕隐抉择的困境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心理空间:
- 时间维度:
- “平素”的过往追忆
- “末景”的当下焦虑
- 空间维度:
- “游豫”的行动迟疑
- “余踪”的精神坐标
- 价值维度:
- “岂乐”的现世否定
- “岂宴”的自我警醒
艺术突破:
- 反诘手法:连续两个”岂”字强化矛盾张力
- 意象浓缩:四句诗完成”忆昔-思今-自警-抉择”的心理过程
- 节奏控制:仄声韵(同/踪)营造压抑氛围
“游豫蹑余踪”五字,既是对《楚辞》犹豫意象的继承,又开创了士人精神困境的新表达。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士衡拟古,五言之警策”
宋代叶梦得:”晋人风调,此篇最得古诗遗意”
明代陆时雍:”拟古而妙在自出机杼”
现代逯钦立:”吴士北上后的精神写照”
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六朝拟古诗的转型标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