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时。
明已损目聪去耳。
前言往行不复纪。
辞官致禄归桑梓。
安车驷马入旧里。
乐事告终忧事始。
拼音
bā shí shí,míng yǐ sǔn mù cōng qù ěr。
qián yán wǎng xíng bù fù jì。
cí guān zhì lù guī sāng zǐ。
ān chē sì mǎ rù jiù lǐ。
lè shì gào zhōng yōu shì shǐ。
注释
- 明损聪去:视觉听觉衰退(《尚书》”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 不复纪:无法记忆(《论语》”述而不作”)
- 致禄:归还俸禄(《礼记》”大夫七十而致仕”)
- 安车驷马:退休待遇(《汉书》”安车驷马迎申公”)
- 桑梓:故乡(《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 忧事始:临终忧虑(《左传》”老人之戒在得”)
译文
八十耄耋时,目力衰退耳不聪。
前尘往事皆成空。
辞官还禄归故园。
安车驷马返旧踪。
乐事终结忧思生。
背景
- 时间:太安二年(303年)遇害前(虚拟年龄)
- 历史背景:
- 西晋”八十杖于朝”的养老制度
- 门阀士族的致仕传统
- 文学动机:
- 完成生命周期的终极书写
- 表达”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终极意象:
- 生理极限:
- “损目去耳”的感官封闭
- “不复纪”的认知崩塌
- 生命仪式:
- “辞官致禄”的社会角色终结
- “安车驷马”的身份符号
- 存在困境:
- “乐终忧始”的生命悖论
- “旧里”的空间隐喻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安车驷马”作为致仕的视觉符号
- 结构设计:五句完成”生理-记忆-社会-空间-心理”的完整闭环
- 哲学深度:在”乐终忧始”中揭示生命终极矛盾
“前言往行不复纪”七字,既是对《尚书》”前言往行”传统的颠覆,又开创了老年失忆的诗意表达。
评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士衡《百年》,始正而末奇”
宋代黄庭坚:”晋世生命观,至此乃见真章”
明代王世贞:”古今老年诗,当以此为绝唱”
现代钱钟书:”中国文学中最深刻的临终书写”
日本学者一海知义:”东方死亡美学的完成形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