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六

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拼音

jīng kē yǐn yān shì,jiǔ hān qì yì zhèn。
āi gē hè jiàn lí,wèi ruò bàng wú rén。
suī wú zhuàng shì jié,yǔ shì yì shū lún。
gāo miǎn miǎo sì hǎi,háo yòu hé zú chén。
guì zhě suī zì guì,shì zhī ruò āi chén。
jiàn zhě suī zì jiàn,zhòng zhī ruò qiān jūn。

注释​

  1. ​​哀歌和渐离​​:荆轲与高渐离击筑和歌(《史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2. ​​殊伦​​:超群(《后汉书》”德行殊伦”)
  3. ​​高眄​​:傲视(《说文》”眄,目偏合也”)
  4. ​​豪右​​:豪门大族(《后汉书》”豪右往往屯聚”)
  5. ​​千钧​​:极重(《孟子》”乌获举千钧”)
  6. ​​埃尘​​:微尘(《庄子》”野马也,尘埃也”)

译文​

荆轲燕市饮,酒酣气更豪。
悲歌和渐离,旁若无人嚣。
虽非壮士行,已超凡俗曹。
傲视天地阔,豪族何足道。
贵者自显贵,我视如尘飘。
贱者虽贫贱,我敬重千钧。

背景​

  • ​​时间​​:元康年间(291-299年)洛阳时期
  • ​​历史背景​​:
    • 西晋门阀制度森严
    • 寒门士人的价值抗争
  • ​​文学动机​​:
    • 借荆轲抒发寒士傲骨
    • 批判”上品无寒门”的社会现实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价值对抗:

  1. ​​形象塑造​​:
    • “酒酣震气”的狂放形象
    • “和歌无人”的孤傲气质
  2. ​​价值宣言​​:
    • “视贵如尘”的蔑视
    • “重贱千钧”的颠覆
  3. ​​空间象征​​:
    • “燕市”的民间空间
    • “四海”的精神疆域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千钧”与”埃尘”的价值对比意象
  • ​​结构设计​​:前六句叙事,后六句议论,实现”史-论”完美结合
  • ​​情感张力​​:在”贱者-贵者”的对抗中爆发批判力量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十字,既是对《史记》荆轲形象的升华,又开创了寒士文学的精神高度。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左思风力,贞骨凌霜”
唐代李白:”荆轲饮燕市,左思振风骨”
明代王世贞:”古今咏史,此篇气骨第一”
现代闻一多:”寒士文学的战斗檄文”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反抗美学的典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