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七

左思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拼音

zhǔ fù huàn bù dá,gǔ ròu huán xiāng bó。
mǎi chén kùn qiáo cǎi,kàng lì bù ān zhái。
chén píng wú chǎn yè,guī lái yì fù guō。
zhǎng qīng huán chéng dū,bì lì hé liáo kuò。
sì xián qǐ bù wěi,yí liè guāng piān jí。
dāng qí wèi yù shí,yōu zài tián gōu hè。
yīng xióng yǒu zhūn zhān,yóu lái zì gǔ xī。
hé shì wú qí cái,yí zhī zài cǎo zé。

注释​

  1. ​​主父​​:主父偃(《史记》”主父偃困于齐”)
  2. ​​相薄​​:轻视(《左传》”薄而观之”)
  3. ​​买臣​​:朱买臣(《汉书》”担束薪行且诵书”)
  4. ​​翳负郭​​:背靠城墙的破屋(《史记》”家乃负郭穷巷”)
  5. ​​长卿​​:司马相如(《史记》”家徒四壁立”)
  6. ​​迍邅​​:困顿(《周易》”屯如邅如”)

译文​

主父宦途不得志,至亲骨肉亦轻鄙。
买臣采樵受困苦,妻子离去无家栖。
陈平家贫无产业,归来陋巷背城依。
相如返成都故里,家徒四壁何空寂。
四贤岂非真豪杰?功业光耀留史籍。
当其未遇明主时,忧愁填沟命将弃。
英雄自古多困顿,从来如此非今昔。
哪个时代无奇才?埋没草泽无人识。

背景​

  • ​​时间​​:元康年间(291-299年)洛阳时期
  • ​​历史背景​​:
    • 西晋”上品无寒门”的选官制度
    • 寒门士人的普遍困境
  • ​​文学动机​​:
    • 为寒士鸣不平
    • 批判人才选拔制度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历史维度:

  1. ​​人物群像​​:
    • 主父偃的家族冷遇
    • 朱买臣的婚姻破裂
    • 陈平的贫居陋巷
    • 司马相如的家徒四壁
  2. ​​时间对比​​:
    • “未遇时”的困顿
    • “遗烈”后的辉煌
  3. ​​现实批判​​:
    • “何世无奇才”的诘问
    • “遗之草泽”的制度控诉

艺术突破:

  • ​​结构创新​​:首创”四贤并置”的史诗结构
  • ​​意象浓缩​​:用”填沟壑”喻生存危机
  • ​​情感张力​​:在”伟”与”忧”的强烈反差中爆发力量

“家徒四壁何寥廓”七字,既是对《史记》的精准提炼,又成为寒士困境的经典意象。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左思风力,贞骨凌霜”
唐代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明代王世贞:”咏史之变,此篇为极”
现代陈寅恪:”中古寒士文学的最高峰”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方人才观的史诗性表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