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拼音
zhàng cè zhāo yǐn shì,huāng tú héng gǔ jīn。
yán xué wú jié gòu,qiū zhōng yǒu míng qín。
bái yún tíng yīn gāng,dān pā yào yáng lín。
shí quán shù qióng yáo,xiān lín huò fú chén。
fēi bì sī yǔ zhú,shān shuǐ yǒu qīng yīn。
hé shì dài xiào gē?guàn mù zì bēi yín。
qiū jú jiān hóu liáng,yōu lán jiān zhòng jīn。
chóu chú zú lì fán,liáo yù tóu wú zān。
注释
- 杖策:拄杖(《论语》”杖者出”)
- 荒涂:荒芜道路(《楚辞》”路幽昧以险隘”)
- 丹葩:红花(《说文》”葩,华也”)
- 漱琼瑶:冲刷美玉(《山海经》”漱玉而饮”)
- 餱粮:干粮(《诗经》”乃裹餱粮”)
- 投簪:弃官归隐(《后汉书》”投簪高海岸”)
译文
拄杖寻隐士,荒径贯古今。
岩洞无梁栋,山丘传琴音。
白云栖北坡,红花耀南林。
清泉漱玉石,小鱼时浮沉。
何须丝竹乐?山水有清音。
何必长啸歌?灌木自低吟。
秋菊作食粮,幽兰佩衣襟。
徘徊足力倦,且欲弃官簪。
背景
- 时间:元康六年(296年)洛阳时期
- 历史背景:
- 西晋”八王之乱”前夜
- 士人隐逸思潮兴起
- 文学动机:
- 实践招隐诗传统
- 抒发政治苦闷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隐逸空间:
- 地理空间:
- “荒涂岩穴”的原始性
- “白云丹葩”的色彩对比
- 声音空间:
- “琴音/泉声”的自然天籁
- “灌木悲吟”的拟人化声响
- 精神空间:
- “秋菊幽兰”的象征系统
- “投簪”的政治决绝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山水清音”的自然美学命题
- 结构设计:从”寻隐”到”欲隐”的心理转变
- 哲学转化:将《庄子》”天籁”说诗意呈现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十字,既是对传统音乐观的颠覆,又成为自然美学的经典表达。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左思风力,道文典怨”
唐代白居易:”左思招隐,开陶谢先声”
明代王世贞:”古今隐逸诗,此篇为变调”
现代朱光潜:”中国自然美学的里程碑”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东方隐逸文学的最高表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