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诗

张载

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拼音

chū chù suī shū tú ,jū rán yǒu qīng yì 。
shān lín yǒu huǐ kè ,rén jiān shí duō lèi 。
yuān chú xiáng qióng míng ,pú qiě bú néng shì 。
guàn lù zūn gāo zhǔ ,shù wéi zēng suǒ xì 。
yǐn xiǎn suī zài xīn ,bǐ wǒ gòng yī dì 。
bú jiàn wū shān huǒ ,zhī ài qǐ xiàng lí 。
qù lái juān shí sú ,chāo rán cí shì wěi 。
dé yì zài qiū zhōng ,ān shì yú yǔ zhì

注释​

  1. ​​悔恪​​:谨慎而后悔(《周易》”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2. ​​鹓雏​​:凤凰类神鸟(《庄子》”鹓雏发于南海”)
  3. ​​蒲且​​:古代善射者(《列子》”蒲且子之弋”)
  4. 矰​​:短箭(《周礼》”矰矢用诸弋射”)
  5. ​​芝艾​​:香草与臭草(《楚辞》”户服艾以盈要兮”王逸注)
  6. ​​世伪​​:世俗虚伪(《老子》”绝伪弃诈”)

译文​

出仕隐居路虽异,竟有共通轻松意。
山居亦需慎言行,尘世实在多牵累。
凤凰高飞九天上,蒲且目力不能及。
鹳鹭沿泽低飞时,常被短箭所猎取。
隐显虽存方寸间,彼此同处一天地。
不见巫山大火起,香草臭草同焚弃?
超脱往来世俗累,毅然辞别虚伪世。
自得真趣在山丘,何须分辨愚与智。

背景​

  • ​​时间​​:西晋元康末年(299年左右)
  • ​​历史背景​​:
    • 八王之乱前夜的政治黑暗
    • 玄学”出处同归”思潮盛行
  • ​​文学动机​​:
    • 探索士人生存之道
    • 实践招隐诗的新表达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哲学维度:

  1. ​​存在困境​​:
    • “鹓雏/鹳鹭”的生存对比
    • “矰所系”的普遍危机
  2. ​​价值选择​​:
    • “巫山火”的终极拷问
    • “捐时俗”的主动超脱
  3. ​​精神超越​​:
    • “丘中得意”的本真状态
    • “愚智齐一”的玄学境界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巫山火”的末日隐喻
  • ​​结构设计​​:从”殊途”到”同归”的哲学推演
  • ​​思想深度​​:将《庄子》”齐物论”诗化呈现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十字,既是对《周易》”遁世无闷”的发挥,又开创了新型隐逸观。

评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张载玄风,清峻可味”
唐代皎然:”晋世招隐,此篇最得庄旨”
明代王世贞:”理过其辞,而气自遒”
现代汤用彤:”魏晋玄言诗的代表作”
日本学者蜂屋邦夫:”东方隐逸哲学的诗性表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