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山川,千里告辞。
杨了哭歧,墨氏感丝。
云乖雨绝,心乎怆而。
拼音
bá shè shān chuān,qiān lǐ gào cí。
yáng liǎo kū qí,mò shì gǎn sī。
yún guāi yǔ jué,xīn hū chuàng ér。
注释
- 杨了哭歧:典出杨朱见歧路而哭(《荀子》”杨朱哭衢途”)
- 墨氏感丝:墨子见染丝而悲(《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云乖雨绝:喻友人分离(《楚辞》”云霏霏而承宇”王逸注)
- 怆而:悲伤貌(《礼记》”临丧则必有哀色”郑玄注)
译文
跋山涉水行千里,来与君作别离辞。
如同杨朱歧路哭,又似墨子悲素丝。
云散雨停各西东,我心悲伤难自持。
背景
- 时间:西晋永康元年(300年)
- 历史背景:
- 八王之乱初期的士人离散
- 玄学”人生无常”思潮盛行
- 文学动机:
- 抒写乱世离别之痛
- 实践典故的浓缩表达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情感维度:
- 空间意象:
- “山川-千里”的物理距离
- “云雨”的宇宙尺度
- 哲学隐喻:
- “哭歧”的人生选择困境
- “感丝”的环境决定论
- 情感浓度:
- “跋涉-告辞”的行动张力
- “怆而”的情绪顶点
艺术突破:
- 用典密度:六句诗含四个典故意象
- 结构创新:从具象到抽象的螺旋上升
- 情感控制:在”怆而”处戛然而止
“云乖雨绝,心乎怆而”二句,既是对《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浓缩,又开创了以天象喻人情的表达范式。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张载清怨,得骚人之致”
宋代黄庭坚:”晋人短章,此篇最见筋骨”
明代胡应麟:”十字中含无限悲凉”
现代钱钟书:”中国浓缩美学的典范”
日本学者兴膳宏:”东方离别诗的终极形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