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造制,戒豫惟谨。
匕首之设,应速用近。
既不忽备,亦无轻忿。
利以形彰,功以道隐。
拼音
xiān mín zào zhì,jiè yù wéi jǐn。
bǐ shǒu zhī shè,yīng sù yòng jìn。
jì bù hū bèi,yì wú qīng fèn。
lì yǐ xíng zhāng,gōng yǐ dào yǐn。
注释
- 戒豫:预防戒备(《周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 应速用近:适合快速近身使用(《史记·刺客列传》”匕首中其铜柱”)
- 轻忿:轻易发怒(《论语》”一朝之忿,忘其身”)
- 形彰:外形显露(《韩非子》”形名参同”)
- 道隐:功用隐微(《老子》”道隐无名”)
译文
先民创制器物,警戒预防务须谨慎。
匕首这种兵器,适合快速近身使用。
既不可疏忽防备,也不该轻易泄愤。
锋利因外形彰显,功用随道法隐微。
背景
- 时间: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
- 历史背景:
- 八王之乱前夕的动荡局势
- 器物铭文传统的复兴
- 文学动机:
- 以兵器喻处世之道
- 实践”微物大义”的铭文体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象征层次:
- 器物层面:
- “应速用近”的物理特性
- “利以形彰”的外观特征
- 处世层面:
- “戒豫惟谨”的预防哲学
- “无轻忿”的情绪控制
- 哲学层面:
- “功以道隐”的玄学思考
- 形(器)与道(理)的辩证关系
艺术突破:
- 文体创新:将兵器铭文提升为哲学小品
- 结构设计:四言八句的”总-分-合”结构
- 思想深度:匕首成为”道器关系”的象征
“利以形彰,功以道隐”八字,既是对《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诗化诠释,又开创了器物铭文的新境界。
评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张载匕首,理周辞要”
宋代黄庭坚:”晋人铭赞,此篇最得《易》旨”
明代杨慎:”以小见大,足继《考工》”
现代钱钟书:”中国微型哲理诗的典范”
日本学者清水凯夫:”东方器物美学的精粹”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