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拼音
shàng shān cǎi wēi,bó mù kǔ jī。
xī gǔ duō fēng,shuāng lù zhān yī。
yě zhì qún gòu,yuán hóu xiāng zhuī。
huán wàng gù xiāng,yù hé lěi lěi!
gāo shān yǒu yá,lín mù yǒu zhī。
yōu lái wú fāng,rén mò zhī zhī。
rén shēng rú jì,duō yōu hé wéi?
jīn wǒ bù lè,suì yuè rú chí。
shāng shāng chuān liú,zhōng yǒu xíng zhōu。
suí bō zhuǎn bó,yǒu sì kè yóu。
cè wǒ liáng mǎ,bèi wǒ qīng qiú。
zǎi chí zǎi qū,liáo yǐ wàng yōu。
注释
- 薇:野菜名,可食用。
- 薄暮:傍晚。
- 雊(gòu):野鸡鸣叫。
- 郁何垒垒:形容愁思堆积如山。
- 无方:没有方向,形容忧愁无处排解。
- 人生如寄:人生短暂,如同暂居世间。
- 汤汤(shāng):水流浩荡的样子。
- 转薄:随波漂泊。
- 策我良马:鞭策我的好马。
- 被(pī)我轻裘:穿上轻暖的皮衣。
译文
上山采薇菜,傍晚饿得难受。
山谷里风大,霜露打湿衣裳。
野鸡成群叫,猿猴互相追逐。
回头望故乡,愁思堆积如山。
高山有悬崖,树木有枝丫。
忧愁无处来,没人能明白。
人生如过客,何必多忧愁?
现在不快乐,岁月飞快流逝。
大河奔流,水中有船。
随波漂泊,就像漂泊的游子。
骑上好马,穿上轻暖的皮衣。
快马加鞭,暂且忘记忧愁。
背景
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人多感人生无常,漂泊无依。诗中借游子采薇、思乡、漂泊的意象,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赏析
- 意象交融:前半部分以”采薇””霜露”构建自然意象群,通过”苦饥””沾衣”等具身体验,将生理感受与环境描写紧密结合。后半部分转为”行舟””客游”意象,由实景转入虚境,暗喻人生漂泊无依的生存状态。
- 情感表达:诗中”郁何垒垒””忧来无方”展现诗人对生命困境的深刻体验,乡愁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精神家园的失落。”人生如寄”四字精炼,道出汉末文人普遍的生命焦虑。
- 结构对比:前十二句极写自然环境的严酷与内心的忧愁,后四句突转”策马轻裘”的洒脱,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以乐写哀”的艺术张力,更深层次地表现无法排遣的忧思。
-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兼具《诗经》的写实与文人诗的哲思。如”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既写眼前景,又暗含人生哲理;”岁月如驰”的比喻,将抽象时间具象化,体现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生命意识:全诗渗透着汉末特有的生命意识,”霜露沾衣”象征人生苦难,”随波转薄”暗指命运无常,最终”聊以忘忧”的自我宽解,展现了中国文人面对困境时特有的精神超越方式。
评价
古代评价:
钟嵘《诗品》赞《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此诗正是典型。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即善于借景抒情。
现代评价:
朱自清认为此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是早期文人诗的代表。
余冠英指出诗中“人生如寄”的感慨,反映了汉末文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