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于马上作诗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拼音​​

Guān bīng lín jiāng shuǐ,shuǐ liú hé shāng shāng。
Gē máo chéng shān lín,xuán jiǎ yào rì guāng。
Měng jiàng huái bào nù,dǎn qì zhèng zòng héng。
Shuí yún jiāng shuǐ guǎng,yī wěi kě yǐ háng。
Bù zhàn qū dí lǔ,jí bīng chēng xián liáng。
Gǔ gōng zhái qí yì,shí shǐ jiǎn yīn shāng。
Chōng guó wù gēng zhí,xiān líng zì pò wáng。
Xīng nóng huái sì jiān,zhù shì dōu xú fāng。
Liàng yí yùn quán lüè,liù jūn xián yuè kāng。
Qǐ rú dōng shān shī,yōu yōu duō yōu shāng。

​​注释​​

  1.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湍急的样子。
  2. ​​玄甲​​:黑色铠甲,指精锐部队的装备。
  3. ​​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卫风·河广》的典故,比喻渡江轻而易举。
  4. ​​戢兵​​:停止战争,指和平手段。
  5. ​​古公宅岐邑​​: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奠定灭商基础。
  6. ​​孟献营虎牢​​:春秋晋国孟献子在虎牢筑城威慑郑国。
  7. ​​稽颡(qǐ sǎng)​​:跪地磕头,表示臣服。
  8. ​​充国务耕殖​​:发展农业充实国力。
  9. ​​先零​​:西汉羌族部落,赵充国以屯田政策迫其投降。
  10. ​​东山诗​​:《诗经·豳风·东山》,描写士兵久戍思乡的哀伤。

​​译文​​

在江边检阅大军,江水奔腾汹涌。
刀枪如林,黑甲映着阳光耀眼。
猛将怒火中烧,士气冲天。
谁说江面太宽?一根芦苇就能渡江。
不用打仗就能让敌人屈服,停止战争才是贤明。
周文王祖先迁居岐山,最终灭了商朝;
晋国孟献子筑城虎牢,郑国吓得投降;
汉朝赵充国屯田种地,羌人自己溃败。
我们在淮泗发展农业,在徐州建城。
用对策略,士兵安居乐业。
哪像《东山》诗里,战士归家满心忧伤!

​​背景​​

此诗是曹丕于​​黄初六年(225年)​​南征东吴时所作。当时曹丕率军至广陵(今扬州),在长江北岸举行大规模阅兵,意图威慑东吴。但因江水湍急、气候严寒,最终未能渡江,只得撤军。诗中既展现曹丕的军事雄心,也隐含对战争的反思,体现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智慧。

​​赏析​​

  1. ​​军威雄壮,气势磅礴​​
    • 开篇“观兵临江水”以壮阔江景烘托军容,“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用夸张手法描绘刀枪如林、铠甲生辉的场面,凸显曹魏军力强盛。
    •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典故,以“一苇渡江”的豪言展现曹丕藐视天险的帝王气魄。
  2. ​​以史为鉴,战略深邃​​
    • 后八句连用​​古公亶父、孟献子、赵充国​​三则典故,强调“不战屈敌”的治国理念:
      • 古公亶父通过发展生产积累实力,为灭商奠基;
      • 孟献子以军事威慑迫使郑国臣服;
      • 赵充国屯田安民,使羌人溃散。
    • 曹丕借此表明:真正的胜利是“兴农筑室”,让百姓安居,而非单纯武力征服。
  3. ​​对比反思,情感升华​​
    • 结尾对比《东山》诗的哀伤,反衬曹丕对和平的追求:“六军咸悦康”体现其体恤士卒的仁政,与周公东征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
  4. ​​语言风格​​
    • 四言句式简洁有力,兼具《诗经》的质朴与建安文学的刚健,如“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一句,节奏铿锵,尽显豪情。

​​评价​​

  1. ​​古代评价​​
    • ​​刘勰​《文心雕龙》:“魏文帝(曹丕)诗清绮中见雄浑,如‘戈矛成山林’,气韵沉雄。”
    • 沈德潜​:“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命意使事,居然独胜。”
  2. ​​现代评价​​
    • ​​钱钟书​​:“曹丕此诗,既有统帅的威严,又有文士的思辨,是三国诗中的独特存在。”
    • 叶嘉莹​:“诗中‘岂如东山诗’的对比,透露出曹丕对战争与民生的深刻思考,远超一般帝王诗的格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