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拼音

qū yuán jì fàng , sān nián bù dé fù jiàn 。 jié zhī jìn zhōng ér bì zhàng yú chán 。 xīn fán lǜ luàn , bù zhī suǒ cóng 。 nǎi wǎng jiàn tài bǔ zhèng zhān yǐn yuē :“ yú yǒu suǒ yí , yuàn yīn xiān shēng jué zhī 。” zhān yǐn nǎi duān cè fú guī , yuē :“ jūn jiāng hé yǐ jiào zhī ?”
qū yuán yuē :“ wú níng kǔn kǔn kuǎn kuǎn , pǔ yǐ zhōng hū , jiāng sòng wǎng láo lái , sī wú qióng hū ?
“ níng zhū chú cǎo máo yǐ lì gēng hū , jiāng yóu dà rén yǐ chéng míng hū ? níng zhèng yán bù huì yǐ wēi shēn hū , jiāng cóng sú fù guì yǐ tōu shēng hū ? níng chāo rán gāo jǔ yǐ bǎo zhēn hū , jiāng zú zī lì sī , ō yī rú ér , yǐ shì fù rén hū ? níng lián jié zhèng zhí yǐ zì qīng hū , jiāng tū tī huá jī , rú zhī rú wéi , yǐ jié yíng hū ?
“ níng áng áng ruò qiān lǐ zhī jū hū , jiāng fàn fàn ruò shuǐ zhōng zhī fú , yǔ bō shàng xià , tōu yǐ quán wú qū hū ? níng yǔ qí jì kàng è hū , jiāng suí nú mǎ zhī jì hū ? níng yǔ huáng hú bǐ yì hū , jiāng yǔ jī wù zhēng shí hū ?
“ cǐ shú jí shú xiōng ? hé qù hé cóng ?
“ shì hùn zhuó ér bù qīng : chán yì wéi zhòng , qiān jūn wéi qīng ; huáng zhōng huǐ qì , wǎ fǔ léi míng ; chán rén gāo zhāng , xián shì wú míng 。 xū jiē mò mò xī , shuí zhī wú zhī lián zhēn !”
zhān yǐn nǎi shì cè ér xiè yuē :“ fū chǐ yǒu suǒ duǎn , cùn yǒu suǒ cháng ; wù yǒu suǒ bù zú , zhì yǒu suǒ bù míng ; shù yǒu suǒ bù dài , shén yǒu suǒ bù tōng 。 yòng jūn zhī xīn , háng jūn zhī yì 。 guī cè chéng bù néng zhī cǐ shì 。”

1.卜居: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卜,占卜。居,处世的方法与态度。
2.放:放逐。
3.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4.蔽障:遮蔽、阻挠。
5.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6.因:凭借。
7.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8.悃(kǔn)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9.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慰劳。
10.大人:指达官贵人。
11.偷生:贪生。
12.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3.哫(zú)訾(zī):以言献媚。栗斯:阿谀奉承状。栗,恭谨,恭敬。斯,语助词。
14.喔咿儒儿(ní):强颜欢笑的样子。
15.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她与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联合排挤馋毁屈原。
16.突梯:圆滑的样子。滑(gǔ)稽(jī):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
17.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
18.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絜(xié)”,《楚辞补注》引《文选》亦11作“絜”。
19.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
20.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ú):水鸟,即野鸭。一本此字下有一“乎”字。
21.亢(kàng)轭(è):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
22.驽(nú)马:劣马。
23.黄鹄(hú):天鹅。
24.鹜(wù):鸭子。
25.溷(hùn)浊:肮脏、污浊。
26.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7.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8.瓦釜(fǔ):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9.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30.吁嗟:叹息声。
31.释:放下。谢:辞谢,拒绝。
32.数:卦数。逮:及,到。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王逸认为屈原所作,朱熹从其说。近世学者多认为非屈原所作,但还不能作定论。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楚人在屈原死后哀悼他的作品。《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王逸认为屈原所作,朱熹从其说。近世学者多认为非屈原所作,但还不能作定论。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楚人在屈原死后哀悼他的作品。

《卜居》篇中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显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之作,只不过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而已。篇中多用譬喻,如“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形像鲜明,而且音节嘹亮,对比强烈,体现了激愤的情绪。就形式而言,《卜居》全篇用对问体,凡提八问,重重叠叠而错落有致,决无呆板凝滞之感。
《卜居》记述了屈原对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显示了一位伟大志士身处黑暗世道的铮铮风骨。也许因为构成全文主体的,乃是诗人自己言论的缘故吧,后世往往又直指其作者为屈原。 即使是伟大的志士,也并非总是心境开朗的。不妨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他们的个人遭际,关联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心中反而更多不宁和骚动。其痛苦、愤懑的抒泻,也带有更深切的内涵和远为强烈的激情。 屈原正是如此。当他在《卜居》中出现的时候,已是强谏遭斥、远放汉北的“三年”以后。“忠而被谤”,能无哀愤?“既放”在外而找不到报效家国之门,能不痛苦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此文开篇描述他往见郑詹尹时的神思萧散之状,正表明一种怎样深切的痛苦和骚动,在折磨着这位哲人的心灵。
这痛苦和骚动的展开,便是构成全文主体的卜问之辞。篇目题为“卜居”,可见卜问的是有关安身立命的大问题。而当诗人发出“宁……将……”的两疑之问时,显然伴随着对生平遭际的庄肃回顾。因而诵读这节文字,只有联系屈原的崎岖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间的情感推涌和涨落。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这庄严的回顾,似于是从青年时代的修身立业开始的。思绪悠悠却又突兀而问,平静中带着自信,突兀中夹几分焦虑,表现的是一种志在兴邦,而急于有所作为的青年之思考和选择。接着的“吾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权贵)以成名乎?”则又情绪激昂起来,于自信中汩汩涌腾出一派傲气——正如屈原在《九章·橘颂》中就骄傲表述的,他“苏世独立”、“廓其无求”,誓志靠自己的“力耕”,来实现“诛锄”天下“草茅”的壮愿,而决不愿向腐朽的权贵攀附、折腰。这便是青年屈原,在踏上楚国政坛前夕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与当时的许多纨袴子弟,为了实现个人对名位、富贵的企盼,而奔走钻营于王公大人府邸,构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到了“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句的跳出,屈原的思绪,大抵已回顾到他担任楚怀王左徒时期。当时,诗人正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的满腔热忱,投身于振兴楚国、改革朝政的大潮之中,同时也就与朝中的旧贵族势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卜问中由此滚滚而发的两疑之问,正成了这一冲突景象的惊心写照:一边是屈原的“竭知尽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的“竞进贪婪”,不惜走后宫“妇人”(怀王之妃郑袖)的门路,以“哫訾栗斯”的阿谈献媚,换取权位和私利。一边是屈原“廉洁正直”,为楚之安危强谏怀王,甘冒“正言不讳以危身”之祸;一边则是贵族党人“突梯滑稽”(圆滑讨好)的巧言令色、颠倒黑白,向屈原施以中伤和谗毁。屈原的遭受迫害和被怀王暴怒“放流”,就正发生在这十数年间。当诗人回顾这一段遭际时,胸中便充塞了无量的悲愤。两疑式的发问,因此挟带着怫郁之气排奡直上,正如阵阵惊雷碾过云霾翻沸的夜天,足令狐鬼鼠魅为之震慑。两种绝然相反的处世哲学的尖锐对立,在这节铺排而出的卜问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在如此尖锐的对立中,屈原的选择是孤傲而又坚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献身之路,愿效“骐骥”的昂首前行和“黄鸽”的振翮高翥,而决不屑与野凫“偷生”、与鸡鹜“争食”!但这选择同时又是严峻和痛苦的,因为它从此决定了屈原永不返朝的悲剧命运。忠贞徙倚山野,邪佞弹冠相庆,楚国的航船触礁桅折,楚怀王也被诈入秦身死!处此“溷浊而不清”的世道,诗人能不扼腕啸叹?文中由此跳出了最愤懑、最奇崛的悲呼之语:“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佞的嚣张、朝政的混乱,用“蝉翼”的变轻为重、“瓦釜”的得意雷鸣喻比,真是形象得令人吃惊!全篇的卜问以此悲呼之语顿断,而后发为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的怆然啸叹。其势正如涌天的怒浪突然凌空崩裂,又带着巨大的余势跌落。其间蕴蓄着这位伟大志士,卓然独立、又痛苦无诉的无比哀愤。
这就是构成《卜居》主体的卜问之辞,从形式上看,它简直就是一篇直诘神明的小《天问》。但由于《卜居》所问,均为诗人身历的现实遭际,其情感的抒泻就不像《天问》那般舒徐,而是与自身奋斗道路的选择、蒙谗遭逐的经历一起,沸涌直上、翻折而下,带有了更大的力度。其发问也不同于《天问》的一气直问,而采取了“宁……将……”的两疑方式,在对立铺排中摩奡震荡,似乎表现出某种“不知所从”、须由神明决断的表象。但由于诗人在两疑之问中寓有褒贬笔法,使每一对立的卜问,突际上都表明了诗人的选择立场。如问自身所欲坚守的立身原则,即饰以“悃悃款款”、“超然高举”、“廉洁正直”之词,无须多加探究,一股愿与慨然同风的正气,已沛然弥漫字行之间。对于群小所主的处世之道,则斥之为“偷生”、“争食”,状之为“喔咿儒儿”、“突梯滑稽”,那鄙夷不屑之情,正与辞锋锐利的嘲讽勃然同生。与对千里之驹“昂昂”风采描摹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与波上下之凫“氾氾”丑态的勾勒——其间所透露的,正是对贵族党人处世哲学的深深憎恶和鞭挞之情。明睿的“郑詹尹”对此亦早已洞若观火,所以他的“释策而谢”,公然承认“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也正表达了对屈原选择的由衷钦佩和推崇。
寓诗人的选择倾向于褒贬分明的形象描摹之中,而以两疑之问发之,是《卜居》抒泻情感的最为奇崛和独特之处。正因为如此,此文所展示的屈原心灵,就并非是他对人生道路、处世哲学上的真正疑惑,而恰是他在世道溷浊、是非颠倒中,志士风骨之铮铮挺峙。

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说者乃谓原实未能无疑于此,而始将问诸卜人,则亦误矣。”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卜居》《渔父》便是赤壁诸公作俑,作法于谅,令人永概。”
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屈原《卜居》,思若涌泉,文如贯珠,妙不容言;《渔父》警绝稍逊,而整齐有法,皆变骚入赋之渐,故《文选》特录之。张中山云:‘《卜居》《渔父》,意浅语肤,疑是伪作。’其愦谬至此。”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卜居》本意,盖以恶既不可为,而善又不蒙福,故向神而号之,犹阮籍途穷之泣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