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之九·悲回风

屈原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拼音

bēi huí fēng zhī yáo huì xī , xīn yuān jié ér nèi shāng 。
wù yǒu wēi ér yǔn xìng xī , shēng yǒu yǐn ér xiān chàng 。
fū hé péng xián zhī zào sī xī , jì zhì jiè ér bù wàng !
wàn biàn qí qíng qǐ kě gài xī , shú xū wěi zhī kě cháng ?
niǎo shòu míng yǐ hào qún xī , cǎo jū bǐ ér bù fāng 。
yú qì lín yǐ zì bié xī , jiāo lóng yǐn qí wén zhāng 。
gù tú jì bù tóng mǔ xī , lán chǎi yōu ér dú fāng 。
wéi jiā rén zhī yǒng dū xī , gēng tǒng shì yǐ zì kuàng 。
miǎo yuǎn zhì zhī suǒ jí xī , lián fú yún zhī xiāng yáng 。
jiè miǎo zhì zhī suǒ huò xī , qiè fù shī zhī suǒ míng 。
wéi jiā rén zhī dú huái xī , zhē ruò jiāo yǐ zì chǔ 。
zēng xū xī zhī jiē jiē xī , dú yǐn fú ér sī lǜ 。
tì qì jiāo ér qī qī xī , sī bù mián yǐ zhì shǔ 。
zhōng cháng yè zhī màn màn xī , yǎn cǐ āi ér bù qù 。
wù cóng róng yǐ zhōu liú xī , liáo xiāo yáo yǐ zì shì 。
shāng tài xī zhī mǐn lián xī , qì yú yì ér bù kě zhǐ 。
jiū sī xīn yǐ wéi xiāng xī , biān chóu kǔ yǐ wéi yīng 。
zhē ruò mù yǐ bì guāng xī , suí piāo fēng zhī suǒ réng 。
cún páng fó ér bú jiàn xī , xīn yǒng yuè qí ruò tāng 。
fǔ pèi rèn yǐ àn zhì xī , chāo wǎng wǎng ér suì xíng 。
suì hū hū qí ruò tuí xī , shí yì rǎn rǎn ér jiāng zhì 。
fán héng gǎo ér jié lí xī , fāng yǐ xiē ér bù bǐ 。
lián sī xīn zhī bù kě chéng xī , zhèng cǐ yán zhī bù kě liáo 。
níng kè sǐ ér liú wáng xī , bù rěn cǐ xīn zhī cháng chóu 。
gū zǐ yín ér wěn lèi xī , fàng zǐ chū ér bù huán 。
shú néng sī ér bù yǐn xī , zhào péng xián zhī suǒ wén 。
dēng shí luán yǐ yuǎn wàng xī , lù miǎo miǎo zhī mò mò 。
rù jǐng xiǎng zhī wú yīng xī , wén shěng xiǎng ér bù kě dé 。
chóu yù yù zhī wú kuài xī , jū qī qī ér bù kě jiě 。
xīn jī jī ér bù kāi xī , qì liáo zhuǎn ér zì dì 。
mù miǎo miǎo zhī wú yín xī , mǎng máng máng zhī wú yí 。
shēng yǒu yǐn ér xiāng gǎn xī , wù yǒu chún ér bù kě wéi 。
miǎo màn màn zhī bù kě liáng xī , piǎo mián mián zhī bù kě yū 。
chóu qiāo qiāo zhī cháng bēi xī , piān míng míng zhī bù kě yú 。
líng dà bō ér liú fēng xī , tuō péng xián zhī suǒ jū 。
shàng gāo yán zhī qiào àn xī , chǔ cí ní zhī biāo diān 。
jù qīng míng ér shū hóng xī , suì shū hū ér mén tiān 。
xī zhàn lòu zhī fú yuán xī , shù níng shuāng zhī fēn fēn 。
yī fēng xué yǐ zì xī xī , hū qīng wù yǐ chán yuán 。
féng kūn lún yǐ chéng wù xī , yǐn wèn shān yǐ qīng jiāng 。
dàn yǒng tuān zhī kē kē xī , tīng bō shēng zhī xiōng xiōng 。
fēn róng róng zhī wú jīng xī , wǎng máng máng zhī wú jì 。
yà yáng yáng zhī wú cóng xī , chí wěi yí zhī yān zhǐ ?
piāo fān fān qí shàng xià xī , yì yáo yáo qí zuǒ yòu 。
fàn yù yù qí qián hòu xī , bàn zhāng chí zhī xìn qī 。
guān yán qì zhī xiāng réng xī , kuī yān yè zhī suǒ jī 。
bēi shuāng xuě zhī jù xià xī , tīng cháo shuǐ zhī xiāng jī 。
jiè guāng jǐng yǐ wǎng lái xī , shī huáng jí zhī wǎng cè 。
qiú jiè zǐ zhī suǒ cún xī , jiàn bó yí zhī fàng jì 。
xīn diào dù ér fú qù xī , kè zhù zhì zhī wú shì 。
yuē wú yuàn wǎng xī zhī suǒ jì xī , dào lái zhě zhī tì tì 。
fú jiāng huái ér rù hǎi xī , cóng zǐ xū ér zì shì 。
wàng dà hé zhī zhōu zhǔ xī , bēi shēn tú zhī kàng jì 。
zhòu jiàn jūn ér bù tīng xī , zhòng rèn shí zhī hé yì ?
xīn guà jié ér bù jiě xī , sī jiǎn chǎn ér bù shì 。

1.九章:《楚辞》篇名,是屈原所作的九篇散诗的合集。回风:旋风,秋季的大风。
2.性(shēng):通“生”,生命。
3.声:秋风吹动的声音。倡:通“唱”。
4.暨(jì):慕求。志介:志节。
5.盖:覆盖,遮掩。
6.苴(chá):枯草。比:混在一起。
7.荼:苦菜。荠:甜菜。
8.茝(chǎi):白芷。
9.相(cháng)羊:同“徜徉”,自由自在的徘徊,指云儿自由飘荡。
10.介眇(miǎo)志:介,耿介持守。眇志,高远之志行。眇:通“渺”,远,高。
11.曾:通“增”,屡次。
12.掩:通“淹”,止。
13.寤:醒,这里指起床。
14.于邑:同“郁悒”,郁闷。
15.糺(jiū):通“纠”,纠结。纕(xiāng):佩的带子。
16.膺:胸,这里指护胸的衣服。
17.仍:因循。
18.存:客观存在的事物。仿佛:模糊不清。
19.案:同“按”,按捺,抑止。
20.曶(hū)曶:同“忽忽”,很快的样子。
21.薠(fán)蘅:薠,蘅皆为芳草名。
22.以:已。不比:比,聚合。不比,分散飘零。
23.吟:呻吟。抆:擦拭。
24.眇眇:同“渺渺”,遥远不清楚。
25.景:通“影”,影子。
26.闻:耳听。省:目视。想:心想。
27.声:指秋风。
28.邈:距离遥远。
29.缥:缥缈。绵绵:隐约不绝,若有若无的样子。
30.翩冥冥:黑夜里飞舞,指梦中思绪。
31.流风:顺风漂流。
32.雌蜺(ní):虹的一种,古人认为内层色彩鲜艳的虹为雄性,称虹,外层色彩较淡的虹为雌性,称蜺。标颠:最高处,指虹的弓形最上部。
33.青冥:青天,摅:舒展。
34.湛:露厚重。
35.风穴:神山名,在昆仑山上,是北方寒风风源之地。
36.磕磕:水击石发出的声音。
37.轧:“轧忽”之省文,长远貌。
38.潏(yù)潏:水涌出的样子。
39.信期:固定的时间。
40.光景:日月之光。
41.黄棘:神话中的树木名。策:鞭。
42.心调度:仔细考虑。
43.刻著志:下决心。
44.悐(tì)悐:同“惕惕”,忧劳,恐惧。
45.子胥:伍子胥,传说其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尸体被抛入江中,神化而归大海。
46.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力谏纣王不听,抱石自沉而死。
47.骤:屡次,多次。
48.任:抱。
49.絓(guà)结:牵挂郁结。
50.蹇(jiǎn)产:曲折纠结。释:解开,消释。

关于此诗的作者,从汉代王逸以来历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屈原所作,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如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以此篇风格不似屈原而像宋玉、景差之作而怀疑此篇为伪作,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以语气不似屈原而提出疑问,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以此篇文字太奇而疑为伪作,后来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诗史》、刘永济《屈赋通笺》、谭介甫《屈赋新编》、胡念贻《屈原作品的真伪及其写作年代》也从各个角度认为此篇不是屈原所作。但他们质疑的理由一般是从语言、风格、文字、语气各个角度提出的,证据仍不够充足。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作于楚怀王及楚顷襄王时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陆侃如《屈原评传》认为是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放逐汉北时所作;第二种意见,林云铭《楚辞灯》、夏大霖《屈骚心印》、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是顷襄王六至七年(公元前293年至前292年)间作品;第三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是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第四种意见,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闿运《楚辞释》认为是屈原自沉时所作,为屈原绝笔。根据篇中流露出的感情,大致可判定此诗是在自沉汨罗前不远之时所作

此诗以句首名篇,透露出作者欲负石自沉、永诀人世之意。全篇共分五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为第一段。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为第二段。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为第三段。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为第四段。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曰”字以下至结尾为第五段。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此章言小人之盛,君子所忧,故托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终沉汨罗,从子胥、申徒,以毕其志也。”
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此篇词气浑雄悲壮,骤而读之,虽若稠叠可厌,而熟读详玩之余,则旨意实各有攸归,条理脉络灿然明白,真作手也。尝闻之师曰:此篇议论幽眇,词调铿锵,体裁齐整。奇伟佚宕,如洪涛巨浪奔腾;涌涌舂撞,如汪洋大海之间。视之令人魂夺目炫,莫可端倪,非规规然从事于寻常笔墨蹊径间者,所可得而仿佛其万一也。”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此篇继《怀沙》而作,于为彭咸之志,反复著明,几已死矣而卒不死,盖恐死不足以悟君,徒死无益,而尚幸其未死而悟,则又不如不死之为愈也。故原之于死,详矣。原死以五月五日,兹其隔年之秋也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