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拼音
zūn bǐ rǔ fén,fá qí tiáo méi。wèi jiàn jūn zǐ,nì rú zhōu jī。
zūn bǐ rǔ fén,fá qí tiáo yì。jì jiàn jūn zǐ,bù wǒ xiá qì。
fáng yú chēng wěi,wáng shì rú huǐ。suī zé rú huǐ,fù mǔ kǒng ěr。
注释
- 汝坟:汝水堤岸(今河南汝河)
- 条枚:树枝(枚:树干)
- 惄如调饥:思念如饥渴(惄:忧思;调:通”朝”,早晨)
- 条肄:新生的枝条
- 遐弃:疏远抛弃
- 鲂鱼赪尾:鲂鱼尾变红(喻劳苦)
- 王室如毁:王朝动荡
- 孔迩:很近(孔:很;迩:近)
译文
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伐树枝当柴烧。
未见我的夫君时,思念如晨饥难熬。
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伐新枝作柴薪。
终于见到夫君面,庆幸他没变心。
鲂鱼劳累尾变红,王朝动荡如火烧。
虽然国家多动荡,父母在堂需尽孝。
背景
- 时代:西周晚期(约前9世纪)
- 历史背景:
- 周王室衰微时期
- 反映徭役制度下的家庭分离
- 文化背景:
- 周人”家国同构”伦理观
- 早期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双重叙事结构(个人情感与国家动荡交织)
- “伐薪”意象的复现与变奏(条枚→条肄)
- 比喻的递进运用(饥渴→鱼尾→火烧)
- 情感表达:
- 由个人思念(前两章)到家国忧思(末章)的升华
- “不我遐弃”的欣慰与”王室如毁”的忧虑并存
- 孝道与爱情的矛盾统一
评价
- 《毛诗序》:”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 朱熹:”南国被文王之化,妇人因其君子行役而作。”
- 方玉润:”此诗忧乱之作,词意沉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