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拼音
tì tì zhú gān , yǐ diào yú qí 。 qǐ bù ěr sī ? yuǎn mò zhì zhī 。
quán yuán zài zuǒ , qí shuǐ zài yòu 。 nǚ zǐ yǒu háng , yuǎn xiōng dì fù mǔ 。
qí shuǐ zài yòu , quán yuán zài zuǒ 。 qiǎo xiào zhī cuō , pèi yù zhī nuó 。
qí shuǐ yōu yōu , guì jí sōng zhōu 。 jià yán chū yóu , yǐ xiě wǒ yōu 。
注释
- 籊籊(tì):竹竿细长貌
- 淇:淇水(卫国河流)
- 尔思:思念你(指故乡)
- 有行:女子出嫁
- 瑳(cuō):巧笑露齿貌
- 傩(nuó):佩玉摆动有节奏
- 滺滺(yōu):水流貌
- 桧楫:桧木船桨
- 写:通”泻”,排遣
译文
细长竹竿手中持,曾在淇水把鱼钓。
怎不思念故乡情?路途遥远难归去。
泉源之水在左边,淇河流淌在右边。
姑娘出嫁远行去,远离兄弟和父母。
淇河流淌在右边,泉源之水在左边。
巧笑嫣然齿如玉,佩玉叮咚步婀娜。
淇河之水缓缓流,桧木船桨松木舟。
驾着小舟去游玩,借此排遣我忧愁。
背景
- 时代:春秋时期卫国诗歌
- 地域:卫国(今河南北部)
- 主题:卫国女子远嫁他乡的思乡之作
- 社会背景:诸侯国间联姻频繁,女子远嫁成为常态
赏析
- 艺术特色:
- 空间转换:通过”左/右”方位变化构建故乡图景
- 视听结合:巧笑(视觉)与佩玉(听觉)的描写
- 今昔对比:回忆少女时光与现状的对比
- 情感表达:
- 首章:直抒思乡之情
- 次章:点明远嫁事实
- 三章:回忆少女时光
- 末章:排遣思乡之忧
- 意象运用:
- 竹竿:少女时代的记忆
- 淇水:故乡的象征
- 舟楫:排忧的载体
评价
- 汉代《毛诗序》:”卫女思归也。”
- 宋代朱熹:”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此诗。”
- 清代方玉润:”此盖卫女嫁于异国,思归不得而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