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拼音
dōng fāng wèi míng , diān dǎo yī shang 。 diān zhī dǎo zhī , zì gōng zhào zhī 。
dōng fāng wèi xī , diān dǎo cháng yī 。 dǎo zhī diān zhī , zì gōng líng zhī 。
zhē liǔ fán pǔ , kuáng fū qú qú 。 bù néng chén yè , bù sù zé mò 。
⑴齐风:齐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
⑵衣裳(cháng):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⑶公:公家,官府。一说指齐国君主。召:召唤。
⑷晞(xī):“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⑸樊:即“藩”,篱笆。这里用作动词。圃:菜园。
⑹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夫之在家,从不能守夜之正时,非出太早,即归太晚。妇人称之为狂夫。”瞿瞿:瞪视貌。一说疑惑貌。
⑺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时,守时不失。一说借为“晨”,指白天。
⑻夙:早。莫(mù):古“暮”字,晚。
参考资料:
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61-62
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42-143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8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93-194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35-136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3-19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254-256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参考资料: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3-194
关于《齐风·东方未明》的意旨,《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
参考资料: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35-136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3-194
《齐风·东方未明》全诗共三章。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此诗每章两韵: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
这首诗抒写劳动者对奴隶主贵族频繁不已的劳役的怨愤。全篇采用纯粹的“赋”法,但并没有对劳役的繁重艰苦展开正面铺写,而是在“不夙则莫”的长期劳役生活中截取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东方未明”时公家监工催促奴隶早起的情景,加以集中描写;在这个瞬间,又抓住“颠倒衣裳”和“狂夫瞿瞿”两个细节加以突出渲染。这两层集中,把劳役的沉重压迫和奴隶的不满怨愤都凝聚起来了。
一开头就展现出在一片昏黑中奴隶们仓皇起身的情景。“颠倒衣裳”这个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不仅显示了奴隶在统治者淫威面前囚犯式的本能行动反应——几乎是一听到吆喝便紧张慌乱地摸黑起身,而且瑟瑟缩缩地胡乱穿衣,这才弄得颠倒衣裳,不分上下;而且可以想见监工狐假虎威、一迭连声地穷凶极恶的吆喝喊叫。三四两句不妨看作奴隶们的心理反应:这颠三倒四不像人过的日子是“自公召之”造成的。第三句表面上是重复上一句的“颠”“倒”,实际上内涵已经发生了由实到虚的变化。前后对照,正活现出一个行动上慑于淫威、内心充满怨愤的被奴役者形象。第二章从文义上看,是对首章的同义重复。但在情绪表达上,却是在反复渲染中强化。连章吟诵,仿佛可以听到被奴役者越来越强烈的怨愤。文字的更换与句式的变化带给读者的正是这种加强感。
第三章不再采用重章迭句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于诗情发展到这里,需要对“劳者歌其事”的“事”作一个明确的交待,并且就势对全篇作一收束。这“事”便是“折柳樊圃”,而催逼奴隶去干“事”的监工此刻正横眉竖眼地瞪视着奴隶。“狂夫瞿瞿”,是奴隶眼中的监工形象。虽只极俭省地画了一双瞪得溜圆的眼睛,却传神地描绘出了凶神恶煞般的形象,不妨说,这就是靠皮鞭和棍棒维持生产秩序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象征。面对如此凶狠的“狂夫”,奴隶内心激起的是更大的怨愤。“不能辰夜,不夙则莫”,透露出起早摸黑地服劳役,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年累月。这个收束,一方面扩大延伸了“东方未明”的时间,别一方面又深化了奴隶内心的怨愤,收得干脆、有力。
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集中写“东方未明”的瞬间情景。奴隶们白天被迫进行超强度的劳作,只望晚上能睡个囫囵觉,但奴隶主却连这点起码的要求也不予理睬。成年累月的积愤便在这未明即被催起的瞬间爆发。而通过这瞬间的爆发,又正可窥见奴隶成年累月的超强度劳动和非人生活。这正是集中的妙用。
参考资料: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3-19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254-256
清代牛运震《诗志》:“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