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进士著戎衣,泪落神州事已非。
百二山河惊易改,三千君子誓同归。
天戈已付唐裴度,客匕那知蜀费祎。
赖有佳儿功业在,东人重望捷淮淝。
注释
- 李忠襄王:金末名将李庭(谥忠襄)
- 百二山河:语出《史记》形容关中险要
- 唐裴度:唐代平叛名相(喻李庭抗蒙)
- 蜀费祎:三国蜀汉名臣(喻李庭遇刺)
译文
罗山进士披战甲,泪洒中原山河变。
百二关隘竟失守,三千义士誓死归。
天授兵权如裴度,谁知遇刺似费祎。
幸有嗣子承父志,东方再望淮淝捷。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年),元好问52岁悼念抗蒙名将李庭时。李庭由文士从军,后遭叛将刺杀,其子李璮继续抗蒙,诗中体现金遗民的复杂情感。
赏析
- 结构特征:
- 前二联:将军生平
- 颈联:历史类比
- 尾联:未来期许
- 用典特色:
- 双典并列(裴度+费祎)
- 今典暗用(淮淝之战喻抗蒙)
- 情感层次:
- “泪落”的悲痛
- “誓同归”的壮烈
- “重望”的期许
评价
- 元·王恽:”二十八字,一部忠烈传。”
- 明·李东阳:”‘捷淮淝’三字,见遗民未死心。”
- 清·赵翼:”金源诗史,此篇最沉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