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曲

杨维桢

若下清塘好,清塘胜若耶。
鸳鸯飞镜浦,鸳鸯睡银沙。
两桨夹螳臂,双榔交犬牙。
照波还自惜,艳色似荷花。
袖惹红萍湿,裙牵翠蔓斜。
大堤东过客,背面在兼葭。
日落红风起,清歌杂笑哇。

拼音

ruò xià qīng táng hǎo,qīng táng shèng ruò yē。
yuān yāng fēi jìng pǔ,yuān yāng shuì yín shā。
liǎng jiǎng jiā táng bì,shuāng láng jiāo quǎn yá。
zhào bō hái zì xī,yàn sè sì hé huā。
xiù rě hóng píng shī,qún qiān cuì màn xié。
dà dī dōng guò kè,bèi miàn zài jiān jiā。
rì luò hóng fēng qǐ,qīng gē zá xiào wā。

注释

  1. 若下清塘:指江南水乡的池塘,或实指某处清塘(”若耶”为绍兴若耶溪,借指美景)。
  2. 鸳鸯飞/睡:以鸳鸯的动、静衬托水塘的生机。
  3. 螳臂/犬牙:比喻采菱船桨划水时如螳螂臂交错,船身如犬牙相嵌。
  4. 兼葭:芦苇,暗用《诗经》”蒹葭苍苍”意象,喻指离别或朦胧之美。
  5. 笑哇:欢声笑语(”哇”通”哗”,喧闹声)。

译文

若下清塘风光好,更胜若耶溪畔景。
鸳鸯时而掠过如镜水面,时而卧眠银白沙洲。
双桨划动如螳臂开合,小舟交错似犬牙参差。
临水自照怜惜容颜,红晕如荷花般娇艳。
衣袖沾湿浮萍,裙摆牵动蔓草。
堤上过客回首,却见伊人隐入芦苇深处。
夕阳下暖风拂过,清歌与笑语交织。

背景

此诗作于元至正年间(约1360年),杨维桢晚年游历江南时。诗中描绘水乡少女采菱的生动场景,融合乐府民歌的活泼与文人诗的雅致,是”铁崖体”乐府诗代表作。

赏析

  1. 意象运用
    • 自然意象:清塘、鸳鸯、荷花、兼葭,构建江南水乡画卷。
    • 人物意象:采菱女的”照波””艳色”,鲜活灵动。
  2. 语言特色
    • 动词精准:”惹””牵”写衣袂沾香,”夹””交”状船桨动态。
    • 民歌风味:末句”笑哇”保留口语化表达。
  3. 结构艺术
    • 由景(塘、鸟)到人(采菱女、过客),最后以声(清歌)作结,余韵悠长。

评价

  1. 明·宋濂:”铁崖乐府,此篇最近六朝风致。”
  2. 清·王士禛:”‘照波还自惜’五字,写尽女儿情态。”
  3. 近代·郑振铎:”元人学古乐府,杨维桢最得神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