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洞庭西,雷堆青两两。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扬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拼音
sòng kè dòng tíng xī,léi duī qīng liǎng liǎng。
chén diàn chū kōng míng,wú chéng lián cāng mǎng。
chūn suí hú sè shēn,fēng jiāng cháo shēng cháng。
yáng liǔ dú shū táng,fú róng cǎi líng jiǎng。
huái rén gù wèi xiū,wàng wàng yù chéng wǎng。
注释
- 雷堆:洞庭湖中的礁石或沙洲,因浪击如雷得名。
- 陈殿:指洞庭湖畔的古迹,或为陈朝(南朝)遗留的楼阁。
- 吴城:泛指江南古城,或指吴越地区的城池。
- 扬柳读书堂:湖畔杨柳掩映的书斋,象征文人雅致生活。
- 芙蓉采菱桨:湖中采莲的小船,展现江南水乡风情。
译文
送客至洞庭湖西,雷堆礁石青翠成双。
古殿映着澄澈湖光,吴地城郭连接苍茫。
春意随湖水渐深,长风推潮声悠长。
杨柳荫里静读书,莲舟轻摇采菱忙。
思念故人难止息,凝望远方盼再访。
背景
此诗作于元至正年间(约1360年),杨维桢晚年隐居松江时。诗中融合送别之情与洞庭湖景,展现元末文人淡泊自然的隐逸情怀,是“铁崖体”五言古诗代表作。
赏析
- 结构艺术
- 前四句写景(湖、殿、城),后四句抒情(春潮、书堂、离思)。
- 由实景(雷堆、吴城)到虚境(潮声、怀人),层次分明。
- 意象运用
- 自然意象:青雷堆、空明湖、长风潮声,突出洞庭浩渺。
- 人文意象:读书堂、采菱桨,暗喻文人高洁与江南风物。
- 语言特色
- “青两两”“欲成往”等叠词,增强韵律与情感张力。
评价
- 明·宋濂:“铁崖五古,得陶谢之清旷,此篇尤见匠心。”
- 清·王士禛:“‘春随湖色深’五字,写尽洞庭春意。”
- 近代·钱仲联:“元人山水诗,此篇可称逸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